“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一、“互联网+教育”助力教育精准扶贫背景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安排;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重点支持“三区三州”;2018年2月27日,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聚焦“三区三州”,重点推进精准建立教育扶贫台账、稳步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和多渠道加大教育扶贫投入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近年来,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各个方面实施了多项工程。然而,在传统教育扶贫方式之下,短时间内仍无法解教育质量缺乏保障、贫困地区师资普遍短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创新教育扶贫方式,提高教育扶贫的成效。
中国移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在“三区三州”所在省开展全面覆盖校园网络、援助资源平台建设、举办教师和管理干部教育信息化培训等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具体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着力解决“三区三州”地区教育难点热点问题,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教育”扶贫扶智工作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
二、“互联网+教育”在教育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地区受政府财政状况、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以三区三州地区为例,截止2017年底,中小学校园宽带覆盖率为62.2%,低于全国25.3个百分点。同时,基础设置建设的滞后导致上网成本和终端设备支出较高,越发制约了贫困地区利用“互联网+教育”手段推进教育扶贫的进程。
(二)师资队伍力量和质量相对较弱
虽然“互联网+教育”具有使用便捷、便于共享、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但需要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利用这些优势和互联网手段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但是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人数不足,且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教师高质量培训机会少等因素,制约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提升。如果忽视教师在教育环节中的主导作用、不能顺应时代大势,着力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信息化素养,将使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受阻,势必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
(三)普通话普及程度低且缺乏推普途径和手段
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不会说普通话,这成了制约他们外出务工、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在三区三州地区,共有人口258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63万,占当地人口的76%,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多,普通话普及程度较低。在一些贫困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生活圈子封闭,当地人缺少学习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普通话的普及率低,极大地制约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动的开展,急需通过互联网手段开展推普脱贫工作。
三、中国移动在三区三州地区开展“互联网+教育”推普脱贫工作案例分析
(一)“三区三州”基本情况
“三区三州”是脱贫攻坚关键地区。“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省藏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全区三州”地区面积29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人口2587万,占全国人口总数1.86%,贫困建档人口318万,贫困人口占比高达12.3%,占全国建档贫困人口的8.2%。
(二)中国移动推普脱贫经验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基础。中国移动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之一,一直以来将落实国家战略方针为己任,发挥运营商优势,截至2017年底,在“宽带乡村示范工程”中累计投资近万个光纤通达行政村,电信普遍服务工程累计已为超过2万个行政村开通宽带服务,“三区三州”地区近15%学校的宽带网络覆盖。其中“三州”地区已实现半数以上学校的宽带网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