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出生的周清斌在改革开放之初踏进小学校门,他还记得,那时候教室不太亮敞,讲台下的学生靠从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一字一句中汲取知识。1994年,周清斌大专毕业进入河北蔚县一中任教时,教室里用的也还是几块木板钉到一起刷黑的小黑板,后来教学用上了幻灯片、玻璃板,再到2005年左右用上了投影仪。
40年前,刚上小学的周清斌不会想到如今他会成为蔚县南留庄中学的校长,更很难想到今天的科技变化如此之快,他带领下的这所农村中学不仅几年间就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还引进了云教学平台、中外双师在线直播课。
如今的南留庄中学,老师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提问,学生可以一键答题;双师直播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一块屏与远隔重洋的北美外教交流对话。
“云教学平台引入后,师生的互动及教学反馈更快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不仅整体成绩上升了40多分,英语表达更好了也更自信了,整个精神面貌都变得更好了。”日前,谈到这两年科技给南留庄中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时,周清斌高兴地向未来网记者介绍道。
追溯历史的车辙,一切变化又都有迹可循。
40年来,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思想的提出,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放在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首位,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与教育相生相长。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落地更是加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从粉笔+黑板的时代,到投影仪、白板用于教学,再到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构建起智慧校园;从学习工具只有书本纸笔,到如今电脑、手机成为重要辅助工具;从只有传统的语数外等课程,到如编程教育、STEAM教育、航天教育等进入中小学课堂,先进的科技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超越过往任何时候的体验,知识的传递变得更直观、容易,智慧的启迪方式变得更多样化。
学生借助VR学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教:从教材+黑板到智慧校园时代 技术帮老师“解围”
40年来,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科技在其中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对此,感受最深的当属像周清斌这样从教多年的老师。
从教学楼旧貌换新颜,到2017年引入教学云平台,南留庄中学这所乡村中学的老师在转型中开始了通过云教学平台之旅。课堂提问环节,老师通过平台发起问题,台下孩子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提交答案,学生们的答题情况一目了然。
周清斌说,考虑到农村孩子很多父母在外地,一放假学生们就进入“散养”状态,现在每到假期,老师每天会通过云教学平台定时发布作业,学生在平板上完成提交,老师再及时将学生们的完成情况通过微信群反馈给分散在各地的家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状态了,家长与老师、孩子的沟通也多了起来,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周清斌介绍,去年11月学校还引进了公益的双师直播课堂,一块屏让南留庄中学留守的孩子有了跟北美外教交流的机会对话的机会,也让学校老师有了更好的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
类似的变化不仅存在于南留庄中学。“当年我在民中读书时教学硬件设施比较简陋,许多的教学用具都是老师们自己制作的。”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教师腾丹丹告诉媒体记者,如今投影仪开始在教学中大量应用。
湖南常德有着35年教龄的教师鲁柏林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回忆,他1983年从教时,备课靠手写,试卷要自己刻钢板、再手推油印机打印出来。如今,他和学校的老师们备课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做简洁、生动的课件,印试卷用激光复印机,既省事又美观、快捷。
说起“双师课堂”,四川凉山州普格县五道菁乡中心小学学生沙此呷此前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每天都会跟屏幕里面的同学一起上网络课,他不再羡慕哥哥能在县城念高中了。
据光明网报道,截至今年5月,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4%,部分东部地区已启动无线教育城域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