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月12日电 题:“有高度”融合“有温度” “天下事”讲成“身边事”——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俞俭、梁建强
为了能在课堂上抢到一个座位,每次上课前半个小时,许多同学就已赶到教室;没有座位的学生,挤满了走道,宁愿站上两个多小时,也要把课听完……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授课时的常态。
思政课程,何以受到学生“热捧”?成为“爆款”课程背后,《深度中国》又有着怎样的历程?
“打开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青年教师邹旭怡、刘兴花,在课堂上“碰撞”起了观点。
这是《深度中国》课程第五讲“乡关何处——‘农民究竟应该是进城还是返乡’”授课中的一幕。
台上,两位老师围绕“进城还是返乡”展开激烈辩论;台下,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还通过课堂上使用的“微助教”“微弹幕”等新媒体应用工具,发送“弹幕”观点、实时互动。
无论是从每堂课的授课教师人数、授课方式,还是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来看,《深度中国》课程都可谓另辟蹊径。而类似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贯穿于课程始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介绍,课程结合的,多是开课一段时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比如中美经贸摩擦、精准扶贫等。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将思政理念融入“接地气”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增进对中国方略的认同。
每学期的十二次课,分别确定不同的主题,结合不同主题,又推出了专题式、辩论式、对谈式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
“专题式主要由一位老师主讲,辩论式由两位老师分正方、反方共同主讲,对谈式则是三位或多位老师共同参与,在对谈中交流真知灼见。不拘一格,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选择。”授课教师李建国副教授说。
《深度中国》课程还广泛“借智”,除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任课老师之外,还广邀校内外名家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原校长丁烈云,以及武汉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都曾登上讲台。
更有深度的内容、更有新意的表达,赢得了学生们的更多共鸣。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生王孙超感慨:“课程回答了我们很多疑惑,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有的学生,原本对思政课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课程枯燥、不易理解。《深度中国》课程希望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授课教师闫帅说,“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贵在‘润物细无声’。”
“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丁健豪而言,精准扶贫,原本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概念。
听了《深度中国》课程:“从精准扶贫看大学责任——来自澜沧江边的故事”这一生动结合一线支教故事的专题内容,让他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以后我要争取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李晶说,“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带来触动,课程的目的就实现了。”
《深度中国》课程,同样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更多观察中国和认知世界的视角和方法。
谈及民主问题,课程以部分西方国家的大选为例,直击“金元政治”的弊端,“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体现大多数人意愿,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当今中国的发展。这也让我们懂得要更加主动地去关心国家大事,更加明白作为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管理学院学生蔡嘉琪说。
“大学时代,就像学生进入了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思政课,就是要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阳光’‘水分’。”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
邵新宇说,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离不开更有贴近性的载体。“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成为栋梁之材。思政教育,要不断探索将‘高度’与‘温度’结合,把‘天下事’更好地讲成‘身边事’,立德树人,打造‘有灵魂的卓越’。”
“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