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程方平
2010年8月17日下午, “革新与复兴——中国高等教育转型论坛”在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召开。这次论坛由《中关村》杂志主办、新浪网协办,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担任主持,周孝正、张颐武、胡星斗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纷呈的言论,剖析中国教育的弊端,纵论中国教育的出路。以下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程方平先生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接受《中关村》杂志的邀请参加这次论坛。
中国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刚出台,引起全国讨论,而且在这里边确确实实有一些改革的意向和改革的愿景。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我们中关村地区教育改革正像王鲁湘先生所讲的,既有很好的前景,又有很多的障碍,在以往的发展当中,我们积累了成绩,也积累了包袱。我今天是抛砖引玉,所以我想就一个问题和一个现象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在座的各位专家交流,因为后面有很多大牌的专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经过自己多年的研究,我一直在考虑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如何定位,因为我们现在意识中高等教育是按照意大利在十一世纪出现的一种探索高层知识专门机构的模式发展而来的。这种模式的高等教育探索了一百多年,继续往下走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既完成教育近代化过程,又要同世界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共同竞争,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这样一个双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过日本,学过美国,学过德国,学过前苏联,到了今天,我们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当中我们一直把办世界一流大学当作一个国人的梦,但是这个国人的梦也使我们经常感觉到一种痛,也就是说我们的人才的培养、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科研以及我们大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都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如果只按照西方的传统去办,这种追赶和争创一流的道路可能是很漫长的。十一世纪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就已经出现了,我们仅有一百年,在追随意大利,追随英国剑桥、牛津的过程当中,其他的国家都走过相当一段时间照搬的过程,同时又逐渐觉悟到要办自己的大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德国当年教育改革,办成研究型大学的探索,就在原有的学习英国传统意大利传统的基础上,具有世界影响的推进。美国的哈佛,在学习洪堡的经验,德国研究型大学过程中,也结合美国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实现了他们自己的具有美国风格的大学的发展。
2006年中央教科所曾经和OECD一起举办了国际高等教育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国外的学者都在强调他们沿着欧洲大学传统发展到今天,他们既有创新,又从历史上汲取了他们丰富的营养,但是很多的欧洲人,包括很多的中国人,都不知道我们中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大学传统,而且这种大学传统和西方的大学反映出来的大学精神比如说独立探索、有自主的人格、不崇拜权威、敢于挑战以往相对的真理,在这些方面中国都有这样的传统,特别是和意大利同时出现的宋代书院,在这方面反映出来,和西方的大学精神几乎同样的大学精神,只不过办学的形式有中国的特色。
在这个论坛上,我本人就是学历史出身的,我就介绍了中国有这样的大学传统,如果在未来中国大学发展当中,我们的大学除了向西方学习,除了在实践当中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探索,同时还要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就可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为全世界提供一个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模式,里面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和中国独特的思维以及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思想。我的这个发言得到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我们自己不仅意识有限,我们向全世界展示我们这样的大学传统,也还是非常有限的。
近年来,我们已经有一些大学在弘扬大学传统,把它作为构成中国大学办学特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就在山东的“尼山书院”设立了他们的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期是文科的研究重镇,而且在这些方面出了很多很好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涉及到文科,也涉及到医科和其他一些学科,在这样的探索当中,对我们现行教育当中的一些弊病也找到了中国的解决方式。由此我个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需要挖掘我们很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