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支付业的下半场:严监管常态化 推动支付业回归本源

2019-01-10 12:2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当前我国支付产业面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说。这表现在防范和化解支付风险向常态化转变,支付服务市场结构向稳定优化演进,同时支付领域的金融科技应用也在向商用阶段迈进。

  过去七八年间,中国的支付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了,想继续发展就得踏踏实实服务商户。”一位业内人士说。行业格局也有很大变化,“部分机构已经退出市场。”因为手续费收入利润微薄,支付行业又主要赖以为生,因此很难生存。

  而在目前的严监管、控风险大趋势下,一些支付机构通过为黄赌毒、洗钱团伙开通支付通道等的盈利方式,也走到末路。从2017年开始的支付牌照注销“浪潮”延续到了2018年。据央行公示信息,从2012年到2018年,央行共注销支付牌照33张,其中2017年注销18张,2018年注销了9张。

  支付业下一步怎样才能走得更好?“要充分认识发展形势,抓住机遇,未雨绸缪迎接发展挑战。”范一飞说。

  严监管常态化

  “支付业的严监管正当其时。”一位支付机构业务负责人说。央行在2011年发放了第一批支付牌照,并给了支付行业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到2015年,中国支付行业的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都已经相当引人注目。这时,“监管方既要为创新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要能及时肃清乱象、规范市场秩序、控制风险。”上述支付机构负责人说。

  整个2018年,央行严监管措施持续加码。首先是严厉打击支付乱象常态化。全年支付业务的违规罚单超过百张,千万元级的罚单频现,其中国付宝、智付电子的罚金都超过4000万元,还有多张超过2000万元的罚单。

  这只是一个表现,意味着防范风险已经是支付行业的一大关键词。央行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客户身份识别管理、加强洗钱或恐怖融资高风险领域的管理、加强跨境汇款业务的风险防控和管理、加强预付卡代理销售机构的风险管理、加强交易记录保存,及时报送可疑交易报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称“支付协会”)也在持续加强部署全行业的自律。2018年9月份支付协会指出部分收单机构在网络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要求加强对特约商户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切实防范挪用支付接口风险。紧接着又在去年10月份分别约谈了严重违规的9家支付机构。

  为防范风险,央行要求到2019年1月14日,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要实现100%集中交存。这将使支付公司失去一大收入来源。以汇付天下为例,其在香港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公司自客户备付金指定银行账户产生的利息收入达到6000万元,占据了平台总收益的40%。

  同时进行的还有对非法交易的持续打击。这部分表现在对资金交易额度的严格管控上。2018年7月,央行《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大额交易报告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非银支付机构需向央行报告4种情况的大额交易,包括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含1万美元)的现金收支等。

  支付机构办理支付业务存在金额较小,但业务量较大的特点。“限制交易数额对正常的商业行为影响较小,但是对于非法交易来说,将会是致命一击。”前述业内人士说。

  “断直连”则是防控风险的另一大举措。以往,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自有的“直连”账户来实现支付清算的“合体”,屏蔽掉央行清算系统。在断直连之后,海量数据(18.300, 0.52, 2.92%)最终汇总至央行,以便实施穿透式监管。

  据网联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11月12日,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网络支付业务中,已有超过90%的跨机构业务通过网联处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杨涛认为,“网联是解决我国支付市场潜在问题的合理选择。”网联的平稳运行意味着清算平台不再是银联一家独大,支付机构有了更多的选择。竞争有利于支付行业降低支付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产业互联网新金矿

  严监管的常态化,正在推动支付业回归本源,即更好地促进社会资金安全、高效流转,保障宏观经济“血脉”通畅。但支付企业也不得不因此寻找更多出路。作为支付企业的主要收入,手续费普遍在万二到万五之间,收入微薄且竞争激烈。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政策研究与宣传部主任陆强华认为,处在互联网风口,交易电子化催生了各个领域互联网支付需求的增加,也给中小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们带来了机会。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