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美国教育孩子的12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2019-01-10 03:2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原标题:美国教育孩子的12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流行已经有些年头了,因此如今美国的教育界人士,从教育研究专家、中小学教职员工、到校外儿童组织的职工甚至志愿义工,都要进修不同程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或者受过相关职业培训。他们制定和实施的宏观教育方针和具体教育方法也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学的指导。

  十二“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通过请教学校老师辅导员或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接受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少儿教育之中。

图片来源于文章

图片来源于文章

  一、美国教育孩子的12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二、

  当然,无论哪里总会有例外,美国也会有不合时宜的家庭,采用不符合社会通行法则的方式教育孩子。一些外来新移民家庭,更因为不了解美国的法则,依然按照祖 国的一套规矩来管教孩子。

  移民们带来的祖国文化传统应该让孩子传承,但也要入乡随俗与如今生活的海外社会接轨,在对后代的期望和培养方式上必须作适当的调整。不然的话,家长越花费大力气教育,可能与社会主流法则越行越远,大人孩子越不开心,培养出来的孩子还难以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 甚至有的家长会因为管教过度或不当,而引起虐待嫌疑而触犯法律。

  浏览这些法则,其实很多与我们中国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知道如何顺应社会环境。但也有些是中国人缺乏的,需要补课或矫枉过正地改进。下面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法则的应用。

  第一,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如电子游戏),罪魁祸首也多半是家长的怂恿。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如果家长打骂孩子,更属于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第二,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第三,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