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碎片化的批判成为学术话语体系的“经典范式”,强调非理性,主张对理性的颠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的启思性价值,但是,无节制的反中心一度使教育学术话语出现肤浅的碎片化,陷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被弱化的困境。正因为没有选择性地引入西方学术话语,我国教育学术话语脱离教育问题,落入“理论与实践”二分的窠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人民的力量,注重实践与理论之间循环上升的关系。教育学术是科学性与变革性统一的实践活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的导引。我国教育有其自身的传统和标识,有着西方话语难以全面阐述清楚的内容。对教育碎片化的崇拜最终演化为否定本质性的内容,使之话语体系只停留在描述教育表象上。淡化唯物史观对教育叙事的观照,教育实践生成和演进的规律性内容也被消解,出现学术话语危机。更为甚者,超限的解构本质主义导致极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受其影响,教育学术话语建设忽视固定不变的本质,放弃探究教育实践内在复杂性与外在事实张力所释放的聚合性特点,揭示教育本质规律的努力有所懈怠。因此,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应辩证地认识其合理与缺陷,放下空疏无用理论思辨的追捧。
如前所述,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教育声音的表达方式。教育实践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呈现出多样性,这是教育学术话语构建用之不竭的资源。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教育学术话语,因脱离人民大众、远离教育实践土壤,而难以形成大众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
3.教育历史性实践被淡化
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应直面时代性的教育问题。中国化教育学术体系发轫于中国教育学术传统。其中,教育历史性实践是话语体系的积基树本,它是全局性地解决人民所关注教育难点问题的前提。
当前,由于西方话语的强势引入和对教育实践认知的偏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失去了拓展富有活力学术话语的基础,充斥着大量食洋不化的话语表达,分析、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自觉性不强。概言之,“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9]中国教育实践是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本质内容的动力基础。教育实践是渗透民族文化历史的有机体。淡化教育实践的话语体系属于凌空架设的空心式理论,因丢失民族历史记忆、文化传统,无法揭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教育实践,也难以成为表达人民教育原理的思想载体。
4.遗忘使用中华民族语言表达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话语成为批判和改造中国教育的话语工具。学者们力图通过西方话语改造中国教育学术话语,实现话语的现代转型。唯西方学术话语至上,斩断了我国教育学术传统;另起炉灶的话语借用,遗忘了用中华民族语言表达学术思想,最终造成话语“失语症”,明显的后果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加深教育实践碎片化程度。晦涩难懂的书斋式话语、独当一面的地方式话语弱化了话语生命力。其二,忽视真实的教育问题。中国有中国的教育画像,有着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密码。洋化的教育学术话语佶屈聱牙,采用逻辑适配的架构自圆其说,缺乏扎根教育现实的洞察力。其三,遮蔽教育触动人之成长的情感。西方教育学术话语的过度引用,使我国普适性的教育观被肢解成远离教育本然的表达,削弱教育实践的创造力,教育的生命灵动荡然无存。新时代里,教育需求多元化,教育选择性和差异性逐渐凸显,只有中华民族语言才能表达清楚中国教育实践变革。
四、自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已迈入新时代,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有其滞后性。学术话语体系不是沉浸于教育生活世界之外的概念辨析,提炼原创性、时代性的学术话语的思想触角应扎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土壤,聚焦教育问题、立足教育实践,以增进人民教育福祉为旨归、透识教育新特点,借鉴人类思想精华、开拓符合民心的教育新境界。
1.聚焦教育问题,构建时代品格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教育问题是时代的回音。脱离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其本身只是一种阐释,易形成泛理论化,也无法生成有思想定力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教育问题是一种自然的教育事实,它的存在超出形而上学的建制方式。在此,教育学术话语应揭示流动的教育实践,洞见背后的教育问题,展示时代性的教育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