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2019-01-03 18:3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两个在中国执教多年的德国人,一个通过激烈言论引爆了公众的关注,而另一个通过默默的行动探索了一种方式。然而,他们的结局是一样的:带着遗憾,离去……

  01

  他叫西洛特,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一干就是八年,但春节前,他离职回国了。

  他是带着挫败感离开的,他说:“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他在中国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什么的,简简单单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他曾无奈地说道:德国大多数孩子18岁以后的能力,比中国28岁的人更强。

  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孩子就要学习很多内容,包括一些政治,可是这其中却没有人性关怀教育,有些问题对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别无用处。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02

  西洛特还认为,中国教育的扭曲还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又圈养在房间里做作业、吃饭、睡觉,这个循环过程一般持续15年之久。

  孩子终究要离开学校,离开家庭,终究要独立生活,独立之后,如何去拥抱丰富的世界,获得饱满的生命体验?家长等待学生放学的“盛况”,这位愤怒的德国人认为:

  中国教育是把人最珍贵的年华,

  付给毫无意义、毫无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上,

  而舍不得花费一点时间去讨论和思考,

  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

  高压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

  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

  他说:“这种负成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03

  这位愤而告别中国教职生涯的德国人,直指中国教育的根本弊病,甩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这让我立刻想起另一个德国人来,他以另一种方式甩了中国教育一个耳光,他有个中文名字:卢安克。

  他在中国的教育一线也有着不短的实践经历,甚至更长,前后历时十多年。

  并且走得更远:深入到中国广西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偏远山村,在那里不领工资,义务支教,一扎下来就是十多年。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他没有像西洛特那样愤怒地控诉什么,更多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实践着这样一个理念:

  爱和陪伴,比所谓的教育更重要。

  让孩子体验生命本身的美好,比“灌输知识”更重要。他在板烈村所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失学的留守儿童,不要说像样的正规学校教育,甚至连起码的亲情和爱的陪护,也都缺乏。而卢安克这个来自万里之外的金发碧眼的叔叔,充当起了这些孩子们的“家人”。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然而2013年的冬天,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卢安克不得不离开他支教了十年的小山村,离开之前,从来都是躲避媒体采访的卢安克,破例接受了央视《看见》节目柴静的采访,那期节目,为他圈粉无数的同时,许多网友也为他的被迫离开,流下惋惜的眼泪。

  

“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两个德国人的话戳痛了谁……(精选)

  柴静访谈卢安克节目:《告别卢安克》在做完《告别卢安克》节目后,柴静在她的博客文章中写到: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