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成长你我他·留学系列(五)留学,能学到什么?

2019-01-03 14:3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留学,能学到什么?——留学对“身份认同”之影响(文化篇)20130515

 
 

成长你我他·留学系列(五)留学,能学到什么?

 (右键另存为)
 

 


联系方式:

成长你我他·留学系列(五)留学,能学到什么?

 新浪微博 欢迎留言互动
邮箱地址:cznwt@cri.com.cn
语音电话:86-10-68892036

 


本期嘉宾:
留学生:杨王致夫(留德)、郭伊宁、杨昳譞(留加)、黄和曦(留澳)
陈永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Sally:北京瑞思学科英语学术总监
石衡潭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
陈雪莉:美国非英语环境中小学课程“哈科教育”创始人
翁心龙 博士: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校长助理
林志敏: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 理事

 


往期节目:

·留学,能学到什么?——留学与国际化人才的关系(职业篇) 
·教育背后的“人性”追问——关注复旦投毒案折射的教育缺失
·留学系列(三)留学那些事儿——留学生在海外的故事
·留学系列(二)——留学低龄化的利与弊(下)
·留学系列(一)——留学低龄化的利与弊(上)

——更多往期节目>>

 


节目介绍:

  《成长你我他》每周六播出,每期50分钟,内容包括最新教育的动态、教育专家访谈、教育个案分析、亲子对话、教育故事、好书分享、问题解答等。我们将与您一道,解析国人教育现状,探索“全人教育”路径;教育的故事是历史,历史的教育创未来。

 
 

成长你我他·留学系列(五)留学,能学到什么?

 
 

《留学,能学到什么?——留学对“身份认同”之影响(文化篇)》
  留学生要成为国际化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核心“价值观”,其“自我认知”包括“身份认同”需要有清晰的定位。而的“价值观”、“身份认同”与一个人的“文化根源”有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将从留学生的“文化根源”进入探讨。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和“思想”。不过随之而来的,却又需要面对文化取舍的问题:是选择“中国化”还是“西方化”?留学生对西方的学习,会改变我们的“文化身份”吗?本期《成长你我他》我们一同探寻中国的留学之路,一起思考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留学生该怎样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

 
 

 节目观点
---------------------------------------------------------------------
1.早期的留学生不仅仅学习技术,更学习了西方的人文精神。
石衡潭:最早一批“留美幼童”并非十分自觉去的,而是政府派去学习当时国内急需的科学技术的。他们平均年龄才12岁,因此他们住到了一些美国家庭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美国,他们尽管主要目标是学习科学技术,但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包括美国教育的人文课程,让他们也学习到了西方的文化、礼仪等,其实对西方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因此他们后来出现了很多杰出人才。
陈永明:早期的留学生报国的志向很清晰——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技救国。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知名学者都是当年的留学生。清末时提出“中体西用”,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为“本”,西方先进科技为“用”。但后来发现,单单科学技术不能拯救一个落后的民族,“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应该是车的双轮、鸟的双翼,并驾齐驱,所以每一个留学生都应该学习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先进思想。
杨昳譞、郭伊宁:早期的留学生是政府派出去的,他们更看重中华民族这个“大家”。现在大部分留学生都是花自家的钱,可能首先考虑的是“小家”。但也有很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报效祖国的,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中国人”这个符号在世界上变得更美丽,更有光彩,像早期的留学生一样,是最优秀的人。
2.出国留学必然要触及西方价值观,留学生和家长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石衡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对西方的一个新认识,但“德先生”、“赛先生”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下长出来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中西方文化在古代哲学中都有一个超越的对象,“天”、“道”的概念。而中国文化到宋明以后,“天”变成了“天理”,变成讲究“道德”、“人与人之间关系”,失去了对“道”的探寻。目前西方探寻“道”的文化潮流、思想学说还很多,但比较杂乱,所以留学生出去时更应注意对人文学说的辨别,否则很容易迷失。
翁心龙:留学生如果在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生阶段到国外学习,更容易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因为这些阶段的人文课程很多,到研究生阶段就只涉及专业了。而家长们需要考虑:你是否希望孩子接受西方的价值观?
黄和曦:我认为留学生出国前建立起“是非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否则很容易受西方文化中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比如一些同学会吸食大麻而认为不是吸毒。
3.在“大道”追求上,中西方的相通的,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不会因“西化”文化形态的学习而被冲击掉。
林志敏:“中化”与“西化”之争,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文化形态”。文化传承不在于“文化形态”而在于“文化本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有些文化卫道害怕“文化形态”丢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文化大道”的关键点。并非为了保全中国价值观就晚些留学,也不会因接受西方价值观就失去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所有人类文化的存在,都在问终极性的问题: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我们到底是“中化”还是“西化”?需要跳出“文化”本身,站到“文化哲学”、“大道”的高度来批判文化、引领文化,文化才会推进人类的成长,达到文化兼容、文化超越。
4.“身份认同”是留学生面临很大问题。秉承“人人平等”的观念,才能有自信的“文化身份”。
杨王致夫:身份认同问题其实是在国外的华人或留学生很大的一个问题。在德国第二代华裔在身份认同上比较困难,既难以成为纯正的当地族裔,又不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比较尴尬。
Sally:在美国曾经参与一项少数族裔移民第二代的现状调查,调查发现,第二代移民通常会产生个人价值与自我认同的混淆,其中,十多岁的孩子对身份认知最模糊。
雪莉:年轻时选择留在美国发展,但并没有意识到多年以后,父母年迈,自己却无法分身陪伴,一边是在美国的家庭,一边是在国内的空巢老人,令自己左右为难。因此,留学生在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时,需要考虑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使自己的选择更具前瞻性。
林志敏:留学生认定自己的“文化身份”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文化身份”不确定,是没有“根”的,一个没有“根”的人无法建立自信。每一个人都必然会有自己的文化烙印,血缘、语言、习惯等等。他怎样看待自己?这个身份是给他带来自信?还是自卑?这是他自身的认知问题。无论在东方背景还是西方背景下,都应该秉承“人人平等”的观念,建立自信的“身份认同”,哪怕获得了别国的国籍,也还可以说自己是“中国人”。其实,无论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存在弊端。比如一些美国精英教育,只记得培养精英就业者,却忘了“塑造灵魂”的使命。教育如果失去了“大道”的引领,肯定会导致“人性”的堕落。我们的学习需要有超越“器物”层面的对“大道”的学习,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