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学习方式
关于未来学习方式,研究者们认为会发生以下新的变化。
首先,未来学习中心会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形成线上线下结合、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结合、主动学习与认知外包结合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其次,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校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自由的时间、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把所有的环境都变成学习的空间。学习时间弹性化与学习空间多元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再次,未来学习中心会更多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复次,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未来将取代接受性学习。同时,借助智能设备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已经来到,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作用,认知外包的现象会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学习。利用网络学习,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也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后,更重要的是,在未来,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未来的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验证已经发现的知识,同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研究性学习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于未来学校教师
关于未来学校的教师问题,现在的编制、职称等问题将不再困扰教育行政部门,因为未来教师职业会呈现多种形态,教师的来源会进一步多样化。
一方面,传统学校教育中的教师仍然会存在,他们负责“兜底”教师职责,贯彻国家的意志和教育方针,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教育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委托机构,会对社会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认证与评估。诸如罗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这样的民间知识传播机构,史金霞这样的“自由教师”,胡进这样的教师工作室(课程公司),甚至类似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社会补习机构,以及各种技能培训机构,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
这样,学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平台,向学生传授,“能者为师”的新的教育时代将会真正到来。
关于未来学校评价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在教育上的应用,新型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会应运而生。其中,一种新型的基于互联网的学分银行评价模式会出现。
所谓学分银行,是指面向未来学习中心的专门管理机构、授证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机构与组织体系,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标准、规范、规则和规定的综合系统。学分银行制度,就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功能和特点设计的制度。这套制度,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积累、转换。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
学分银行模拟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从“中央银行”到“地方银行”,从“地方银行”到“储蓄所”,最终到“个人账户”。通过为各种学习成果赋予不同学分的方式建立流通工具,用学分的储存和兑换,使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的等值转换成为可能。
当然,未来学校还有许多新的特征,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于2018年11月发布《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对“学校”“学习”“课堂”“学习路径”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建翔提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不同的专家,心中有不同的未来学校模样。但是,未来已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深刻变革,打破传统的学校格局,学校转型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