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

2019-01-03 03:0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2018年4月2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京举行。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编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 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主题,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减负、校外培训机构规范与治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热点议题;盘点区域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教师编制改革,以及两岸教育创新动态等创新实践;揭示农村教育出路、高校“双一流”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等重要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经费变动、“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城乡教育分化下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等报告勾勒出年度教育调查的丰富面貌。《教育蓝皮书》指出,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应积极改善政府职能,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格局,推动良性教育生态体系的建立,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全书由“总报告”、“特别关注”、“教育新观察”、“教育调查”、“附录”5部分组成,共计30篇文章。作者团队构成呈现多元化,作者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主管部门、民间教育智库、新闻媒体、企业和公益机构。

  《教育蓝皮书》总报告指出,2017年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和举措频出,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我国教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以抓控辍保学为核心解决农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关键是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教育的价值。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尝试建立融合普高和中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高中。总结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设置选考科目最低保障人数,调整赋分方式,调整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推进招考分离进行完善。促进高等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明确政府责任,深入推进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将办学自主权交给大学。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改革一是以考试制度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现代化;二是以教育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教—考—招”全面联动的上海高考综合改革

  《教育蓝皮书》指出,上海高考综合改革从学校教育、考试评价、招生选拔三个领域采取系列措施,形成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全面联动,积累了制度性成果和实践经验,给高中学校教育、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学生观念和学习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变化: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丰富了学生成长经历;开展走班选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丰富课程资源,支撑学生的精准学习;明确“教考关系”,破解考试评价难题;扩大招生录取双向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创造条件。

  新高考改革实施“3+3”考试科目组合,对学校根据学生选择提供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形成了新挑战。实际操作中,上海市各区和高中因地制宜采取“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据数据显示,全市256所高中学校中开满20种组合的有62所,占24.21%;开出18种组合以上的学校135所,占52.73%;绝大多数高中学校开出的科目组合均超过10种。

  在考试评价上,严格按照“教什么考什么”原则进行命题和考试,考试评价周期由“考两天”走向“看三年”,所有合格性考试按照“随教随考随清”的原则,分散在高中三年。外语考试由“哑巴应试”走向“应用导向”,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将听说测试总分计入英语高考成绩。招生录取上,学生可通过普通高招、春季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以及高职高专招生多种通道进入高校,实现了为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立交桥”。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对高考新政的价值体验呈现出积极面貌。调查中特别询问2014级高三学生“觉得自己在此次高考改革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选择结果依次是“知道了自己擅长做什么”(37.1%)、“丰富了社会阅历”(21.4%)、“提高了学习兴趣”(19.5%)、“提升了研究能力”(13.7%)。

  《教育蓝皮书》指出为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需要人们在课程观上,从突出知识授受的应试转向强调人的发展的育人价值;在学生观上,从被动的“工具性”转向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性”转变;在评价观上,从结果性的测量转向以诊断和激励为主的过程性评估;在系统观上,从教育教学改革点的突破转向一体联动的改革思路;在治理观上,从教育部门的单打独斗到教育系统内外的协同作战转变。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P7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

  中小学生“减负”关键在于改变“供给侧”,构建低竞争、低控制、低评价的基础教育生态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