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扫描仪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快速地搜索到想要获得的各种信息。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紧跟时代步伐,开始重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在文博界出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并逐步成为博物馆建设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但就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还只是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其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信息化建设应该是紧紧围绕着博物馆工作为中心的,应以给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带来的便利和效率为标准。以下结合本人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信息化建设项目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
在大力倡导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建设博物馆高潮,在建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然而在此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味强调规模大、项目全的想法,不管对当前的业务工作是否有用,都想借此机会能够一步到位。在博物馆新建时考虑得周全点固然是件好事,但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时都需要把信息化做得面面俱到的。
当然,对于一些业务交流比较频繁、要展示的藏品量比较多的博物馆,可以在网络会议、多媒体影视剧院、藏品的三维模拟及历史背景的幻影成像等方面,考虑多建设点项目,然而对于一些藏品量不是很多,业务交流也不是很频繁的博物馆,那就完全没必要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的建设,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精力放在一些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上。比如有些规模不大的纪念馆,就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投放在了藏品的数据库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上,他们花了较长时间把藏品的文字信息尽可能的采集完整,另外还对藏品的图像、音视频等信息进行了采集和精心的加工,于是就有了一个信息较为完整的藏品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丰富门户网站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藏品信息,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达到了宣传教育的预期目的。因此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根据本馆的实际需求来确定适合建设项目,不能盲目地效仿,要突出自己的建设重点。
重藏品多媒体展示 轻藏品基础库建设
视觉艺术是博物馆诠释展品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时下有些博物馆不论规模大小都在追求藏品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以新颖的3D多媒体、虚拟现实、幻影成像等展示技术,来表现藏品的各个方位以及营造历史背景,多媒体手段运用得很多。本人发现许多专题馆、名人故居等,特别是一些藏品量较多的大馆,用了许多多媒体的展示手段,但却给人以形式过于花哨零乱的感觉。诚然,观众通过多媒体终端能将显示屏里的器物做任意角度的旋转和缩放,能清晰地显示出每个部位,可是关于该器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等就只有寥寥数语地介绍了,满足不了观众的求知欲。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藏品基础库的建设问题,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藏品的多媒体展示技术的科学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藏品基础库的建设,因为藏品是博物馆的一切行为基础,有了藏品基础库就有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可能,然而有些博物馆在藏品数据库建设方面却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财力和人力,以为藏品数据库的建设非常繁琐,要花很长时间,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不如先搞藏品的多媒体展示建设,这样投入的资金就能立竿见影,马上能出效果,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不力,多媒体展示信息也就显得底气不足,最终形成藏品的“前台”多媒体展示建设与“后台”的藏品数据库建设严重脱节,从而形成了一种藏品的展示形式手段很先进,但藏品的内容描述过分简单甚至空白的不协调的局面。
缺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目前各博物馆大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这对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势必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馆都是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和公共资源,聘请相关的数字化建设专家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提出参考意见,并确定建设方案。作为博物馆则主要做好与合作方的沟通工作,让合作方明确自己的建设目标。
在信息化建设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工作,维护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博物馆专有的应用系统或软件(比如藏品数据库、图书资料库、档案管理、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另一部分是系统的硬件升级和保养等维护(比如设备的调试、更换等),前者因为考虑到博物馆的应用软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涉密等情况,因此必须要由博物馆自己的人员来完成,而后者则是一些常规的硬件技术,在博物馆自己没有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包方式,由社会专业力量来完成。
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仅仅有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博物馆的专业知识,将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为此,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要以博物馆自身为主,比如有些博物馆从业务部门选取了部分人员,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培训和学习,然后投入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信息化项目的规划与建设。由于业务人员对本馆的业务工作比较熟悉,加之具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与项目开发合作方进行需求分析时就有了“共同语言”,有了针对性,对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有着极大的帮助。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至今,我们也该回顾一下,好好总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建设目标是什么?是否适应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多提出一些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纠正错误的观念,更切合实际地做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真正地做到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德国 ProServ 602i -6/ 602i-3 型多功能 A2 书刊彩色仿真扫描仪扫描行业里清晰度、像真度和精确度最高的非接触式,不拆档彩色书刊扫描仪
ProServ 602i-6 和 602i-3 型扫描仪功能最广泛,用途最多,且扫描精确度极高,达正/负 1 个像素(+/-1 pixel),是彩色书刊扫描仪同业中扫描精确度和像真度最高标准的彩色全功能 扫描仪,绝非同行业的一众悬挂式非接触书刊扫描仪可比。
任何书刊原稿如古籍、报刊、钉装成册的书刊杂志、手稿、带封条文本、地图、图片和图 纸等媒体,602i-6 和 602i-3 型都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达到速度与质量并重地进行极近距离而 非接触式扫描,无需如其它悬挂式扫描仪般要在室内较暗光线下进行。
602i-6 和 602i-3 型扫描方式多样化,原稿可置於书稿台上或玻璃面板上作非接触式扫描, 更备有只需打开 105 角的附加书托架,为善本、孤本等古籍扫描提供绝对性保护。
技术规格
光学解像度
ScannTECH 602i - 6 = 600 x 600 dpi; ScannTECH 602i - 3 = 600 x 300 dpi;
有效扫描幅面/速度
长 600 毫米 x 宽 420 毫米 (超 A2) / 约 3 秒(200dpi 彩色)。
扫描及编辑软件
ProView(含 Scan2net) 有关 ProView 扫描编辑和影像处理功能,请見 ProView 说明
扫描精度
误差少於千份之一(< 0.1%),附数码式 +/- 1 个像素误差修正。
曝光系统
复消色差光学透镜(Apochromatic Lens)连彩色配对低紫外光萤光灯管。
色彩和影像处理
黑白点、伽码(Gamma)、光亮度和反差,可作每色导综合或独立处理。
功能
自动及手动黑阀值纠正,自动白平衡,自动对焦,自动分中/分页。
彩色色深
输入 36 位(bit); 输出 24 位(bit)。
景深
50 毫米。
脚踏功能控制
电动稿台及扫描独立操作。
稿台书托
全自动及手动操作均可。100 度角打开托书架(额外配套)。
原稿厚度和重量
标准配置最厚为 150 毫米、最重 10 公斤。
输出模式
24 位 RGB 全彩色 + 8 位灰度 + 黑白二值。
接口介面
TCP/IP,GigaBit 网路接口。
输出数据格式
可输出超过 50 种标准图像格式如常用的 Tiff G4、Raw Tiff、多页式 Tiff、JPG、
JPEG 2000、BMP、PDF、多页式 Pdf、PCX、XPS 等。
CCD 扫描头
602i - 6 型 = 2 x 22,800 像素 CCD(45,600 像素);
602i - 3 型 = 1 x 22,800 像素 CCD(68,400 像素)。
体积 (长 x 宽 x 高)
(880 x 800, x 690)毫米
环境和 供电要求
5?30 °摄氏,15?85%相对湿度 / 200?250 伏 AC 和 47?63 赫兹自动识别配对
最低微机最求
Intel/AMD 双核处理器(CPU)在 3GHz 或以上,4G 双道内存条(Dual
Channel DDR RAM), GigaBit 以态网网路联接,750 兆内存高速图
像处理显示卡,SCSI 250G 硬 盘。
操作系统
Windows XP/Vist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