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教师家访,开辟山区教育“第二课堂”

2018-12-31 22:5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教师家访,开辟山区教育“第二课堂”

    平安乡田间地头都有老师家访的身影。

教师家访,开辟山区教育“第二课堂”

    陈冬梅与孩子们去甘元竹家家访。

教师家访,开辟山区教育“第二课堂”

    家访老师陪孩子做作业。

教师家访,开辟山区教育“第二课堂”

    甘元竹说,陈老师送来的“学习进步奖”让他信心倍增。(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你早点回来看看爷爷、奶奶、我吧!连猫都盼望你回来看看呢!怎么样爸爸?能回来看看我们吗?”

  这是奉节县平安乡平安小学学生王勇写给爸爸的信。王勇的爸爸妈妈在他出生后便离了婚,爸爸外出打工至少两年没回家了。王勇很想爸爸,但这信,他也不知道寄往哪儿。

  在平安小学,像王勇一样的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不在少数。全校411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达280多名,贫困学生有83人,单亲家庭的孩子近100名。

  “山区孩子最缺失的就是家庭教育。”平安小学校长罗军介绍,教师家访,开辟了山区教育的“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缓解了家庭教育缺位问题,坚定了青年教师扎根山区教育的信念。

  “哪个老师对我好,我就好好学习”

  3月30日,平安小学教师陈冬梅带着李涛、廖涛、匡燕等7名学生来到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贫困学生甘元竹家家访。这是陈冬梅第三次到甘元竹家。11岁的甘元竹拉着陈老师的手,一起钻进树林捡柴,没有一丝的拘束。

  “两年前可没这么亲昵。”2016年8月,陈冬梅被分配到平安小学担任三年级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她的记忆里:那时的甘元竹瘦高瘦高的,总穿着旧衣服,邋里邋遢的样子也不爱学习,作业从不按时完成,每次考试20来分,问为啥不做作业,他也不吭声。

  陈冬梅第一次来到甘元竹家,发现他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又瘫痪在床,爸爸眼睛残疾偶尔打点零工,爷爷已去世,年迈的奶奶行走也困难。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国家每月一点救助。生在这样的家庭,根本谈不上功课辅导,更别说考出好成绩。陈冬梅说,但甘元竹很懂事,家中的家务活都会做。

  “你在家表现不错,老师表扬你。”陈冬梅摸着甘元竹的头,接着引导他:“你也应该认真学习,长大了才能更好地照顾爸爸妈妈和奶奶。”

  “哪个老师对我好,我就好好学习。”甘元竹坦言,以前的黎老师对他很好,所以自己学习很认真。陈冬梅假装很在意的样子追问,“那陈老师对你好吗?”

  甘元竹说,陈冬梅不但对自己好,还对他的家人好。他告诉陈冬梅,他会更加好好学习。从那以后,甘元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去年,他期末考试语文得了62分。

  今年1月,陈冬梅第二次来到甘元竹家中,特地为他颁发了“学习进步奖”,全家人高兴坏了。陈冬梅说,虽然甘元竹的成绩离优秀还差得远,但他的改变和努力值得肯定。她要把这些进步告诉家长,老师和家长一起鼓励孩子坚持下去,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没想到一次小小的家访居然有这样的魔力!”这坚定了陈冬梅把家访继续下去的信念。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次让班干部和学生代表一起去甘元竹家家访,一是让大家了解真实情况,引导同学们不歧视他,真心帮助他;二是让甘元竹感受同学们的友爱和班集体的温暖,更加努力学习。现在,陈冬梅越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

  辍学的王竞成功返回学校课堂、患病的陈志勇变得坚强、寄住伯伯家的李定燕露出了笑脸……教师家访,让平安小学的老师们与山区的孩子们走得更近、关系更亲,更带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牌不打了,我这就出去打工挣钱”

  郑代春老师去年毕业分配到平安小学担任四年级二班班主任。上班不久,她遇到了一件怪事——学生邓胜(化名)作业一点没做,但作业本上却签下“已阅”和家长的姓名。

  这是怎么回事?郑代春带着作业本第一次去邓胜家家访。

  “我是在麻将桌上找到家长的。”看到这个空白的作业本和自己的签字,邓胜的爸爸大骂了一句邓胜。他向郑代春坦白,当时为了赶时间打麻将,就先在作业本上签了字出了门,让儿子随后把作业补上。“没想到他居然不做,交了白卷。”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