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漫形象“喜羊羊”,是许多中国儿童熟悉的形象。在“喜羊羊”形象诞生11年后,制作团队计划“快乐”升级,让“喜羊羊”陪着小朋友认识大象、啄木鸟和马拉松比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近期,“喜羊羊与灰太狼”全新系列《智趣羊学堂》陆续登陆各大视频门户网站和电视屏幕。新开播的系列动画片中,采用短故事中嵌入百科知识点教学的形式,每一集介绍一种动植物或其它知识。开播两个月后,《智趣羊学堂》网络视频播放量突破2亿大关,而电视收视率也已超过4%的高点。
这样的数据,使得“喜羊羊”形象的制作团队信心倍增。在决心切入教育领域后,团队成员们坚持要在新的教育动画片中延续“喜羊羊”的“快乐”理念,打造儿童的“快乐第二课堂”。 “
喜羊羊”动画形象诞生于广东人黄伟明之手,2005年左右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出品方为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原创动力”)。而后短短几年内,“狼永远抓不到羊”的故事逐渐为国人知晓,“喜羊羊”形象成为资本角逐的超级“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原创动力因此也被国漫巨头奥飞动漫(现为“奥飞娱乐”)并购。从教育投资的角度看,《智趣羊学堂》的出现,其实是在讲的是“国漫IP+教育”的故事。
这条道路靠“快乐”能走得通吗?除了卖片子,国产动漫进入教育领域的商业模式在哪里?
定位“快乐第二课堂”
爱洗澡的大象、雪白的北极熊、飞舞的蒲公英、神秘的含羞草……点开《智趣羊学堂》动画视频,故事不再是循环往复的“狼抓羊”故事,而是“喜羊羊”和它的小伙伴们的寻找知识之旅。故事从“小羊们”获得一本百宝书开始,只要将这本书缺失页数上的知识点补齐,它们将获得书中的藏宝图。于是,“小羊们”开始一集寻找一个知识点的节奏。而大反派“灰太狼”则变成跟“小羊们”的学习竞争者。
“创作团队经常有很多奇思妙想,挖掘生活中的好玩、幽默等元素融入到知识教学当中。”原创动力制作部副主编苏婉梓说。
“好玩”,正是原创动力常年做动画的看家本事。做了11年动画片后,原创动力养成了了解儿童的习惯,制作团队经常研究儿童心理状况和爱好倾向,以作动画内容的参考。这被苏婉梓当成制作团队做教育动画的一大优势。动画片的时长被定为6分钟,便是基于长期制作动画的经验。
苏婉梓介绍,制作团队做过市场调研,家长和小朋友普遍认为6分钟时长较合适,一来不会因长时间观看动画伤眼睛,二来能让观众抽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学习或参加课外活动。控制在6分钟一集的知识传授,也能让观众更好地消化。动画片播出后的市场调研显示,原创动力团队的判断是正确的。
不过,也正是这6分钟时长,让善于做动画的制作团队犯难。传统的动画片一集时长在15分钟左右,比较容易讲完一个有冲突起伏的故事。而6分钟的时间,刚把矛盾冲突展现完,就要开始收尾了,咋整?为了研究在6分钟讲好一个故事,制作团队还从零开始研究。原创动力为《智趣羊学堂》专门成立一个内容研发组,研发组成员大多具有教育学背景。内容研发组主要负责调研、选题、主题开发及知识点资料的收集。然后与编剧、导演一起讨论如何将知识点包装编写故事,把知识点通过呈现的场景串联起来。
“这说明,会做动画的,不见得就做得好教育动画。”苏婉梓说。
国漫IP教育化路漫漫
无论从动漫还是教育产业的角度看,《智趣羊学堂》的出现都具有样本性意义:这是从国产动画片走出的IP,又一次对教育领域发起冲击。而类似原创动力的上一个案例,还要追溯到1999年诞生的“蓝猫”。彼时,以在故事情节插入“十万个为什么”知识的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曾经在80后的童年生活中流行一时。
但放眼全球,国外针对儿童教育的动漫IP比国内丰富得多,较为常见的IP有:天线宝宝、迪士尼、巧虎、朵拉、海绵宝宝。这些动漫IP的教育产品早已占据了不少家庭的客厅抽屉。要探索国产动漫IP“教育化”的“喜羊羊”,要找到未来的路需要费些周章。原创动力倡导的“快乐第二课堂”,不仅是“喜羊羊”系列动画的延续,也还是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手段。
“国内做教育动漫的不多,而大部分的教育动漫则流于形式的说教。”苏婉梓说,“我们制作团队的理念是做‘不说教’的教育,倡导一种快乐学习、合家欢的氛围,让家长陪着孩子看,以此增强用户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