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深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表征。对中美8所研究型大学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知识的综合和创新两个深层学习的构成维度上尚显不足,课堂讨论、同伴互动、师生互动、学习习惯、学习时间投入等学习参与变量显著地影响中美大学生的深层学习,其中互动性参与变量对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深层学习有着值得重视的加速影响效应。怀抱“以学生为本”的信念,关注学生的深层学习,是打造高品质本科教育的理念根基;倡导参与式学习,重视参与式学习环境的营造,是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路径抓手;关注互动性参与的加速影响效应,体悟中国学生学习行为的文化特质,是实现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文化之道。
关 键 词:中美研究型大学 本科生学习质量 SERU项目 深层学习
标题注释: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委托课题“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120)的研究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已凝聚为中国高教界的普遍共识。深层学习是本科生学习质量的重要表征,促进大学生的深层学习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和关键路径。[1]
本文将利用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项目(Student Experience in Research University以下简称SERU)数据,通过中美一流大学本科生在深层学习上的比较,找到参照系、勾画坐标点,明确当前我国本科教育的优势和差距,探寻中国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方向与路径。
一、相关研究述评与本研究框架
(一)西方国家有关“深层学习”的研究缘起与进展
从瑞典学者马顿和萨尔乔的开创性工作算起,围绕“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而展开的持续性探索,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40多年的历史。[2]其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深层学习”的概念解析及测量工具的开发。马顿等学者通过“现象描述分析法”首先得出两类学习方法:深层学习(deep approach)和浅层学习(surface approach)。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斯认为,深层学习指向于对文本意义的关注,浅层学习指向于为了能够回答问题而对文本进行背记而非理解,“前者意味着学习的自然特性和高质量,后者则体现为一种学习的机械特征,并且是制度化的产物”[3]。在此基础上,英国学者恩特威斯特尔开发的“学习方法问卷”(Approaches to Studying Inventory,简称ASI),[4]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斯开发的“学习过程问卷”(Study Processes Questionnaire,简称SPQ),[5]均是用来定量测试这两种学习方法的最具全球影响的有效工具。由上可见,西方学者有关深层学习的概念解析和测量工具的开发过程,体现了一种从质性到量性的自然主义的和扎根式的科学研究历程。
第二,围绕深层学习的相关实证研究。研究循着两条路径展开。一些研究者关注的是前因,即什么因素会影响学生对于深层学习方法的使用。拉姆斯登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对教学情境的感知。他发现,学生的教学情境感知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方法的使用,并且也中介了教育情境、学生背景对学习方法的影响。[6]萨尔乔[7]、马顿[8]等则区分了两种学习的观念,即以复制、背记、知识增加为特征的低层次观念和以意义抽象、理解事实为特征的高层次观念。在此基础上,比格斯、普洛瑟等进一步证明,采用低层次观念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浅层学习,采用高层次观念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9]另一些研究者关注的则是后果,即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早在1977年,瑞典学者斯文森对一个班级的跟踪性研究就表明,深层学习方法的采用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业成功。[10]荷兰学者范·罗姆和申克于1984年所展开的一个文本阅读的实验研究颇具说服力地证明,如果学生使用的是浅层学习方法,他们只能达到比格斯SOLO(Structure of Learning Outcomes)学习模型中所谓的前结构或单一结构的低级学习层次;而采用深层学习方法的学生,则会达到关联结构或延伸性抽象的高级学习层次。[11]包括澳大利亚的特里格威尔、英国的恩特威斯特尔等学者后续所做的大量研究,都证明深层学习方法和高质量学习结果紧密相关。
(二)面向中国大学生的深层学习研究
近年来,西方有关深层学习的概念、工具和理论等逐渐被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并产生很多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对大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方法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深层学习方法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的感知,包括课堂学习兴趣、满足感、互助合作、竞争性等。[12]深层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学习情感发展也有显著的促进意义。[13]有学者运用多水平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证明,学校特征也能改变课堂环境体验对深层学习的影响程度。[14]基于全国的大样本调查,有学者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利于导向深层学习,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则会导向浅层学习。[15]香港大学的学者对香港大学1563名学生的研究发现,优质教学、清晰的目标与标准、适当的工作负荷等课堂环境感知因素,是影响学生深层学习的重要方面。[16]上述面向中国情境的众多研究,间接地印证了“深层学习”这一概念所具有的跨文化效度,这也为后续学者运用这一概念展开国际比较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学生深层学习独特性的研究发现
关于中国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已有研究,在获得了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的结论的同时,也从如下两个方面表现了中国学生深层学习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