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校化”是目前的突出问题
很多家长整天发愁孩子厌学,却不知道孩子没有兴趣是因为被家长过度关注,伺候得太勤了。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让孩子获得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平衡发展。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家庭环境,重心是观念而不是方法。
家庭教育没有点金之术,最重要的“道”,就是尊重、保护孩子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家长素质。
“李某某”、“复旦投毒案”、“家风”,在中国教育报此前召开的家庭教育沙龙上,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从这几个社会热点切入,聚焦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指出家长心态、行为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存在三重阴霾,家庭教育被严重扭曲。
家长的心态:群体性焦虑 输不起心理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难以自拔的群体性焦虑。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起跑线不断前移,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家长们真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在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之间,应该如何选择?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养成,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却严重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为了考试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到处寻找一抓就灵的方法。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相比,中国中小学生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高中生少睡一个小时以上。
这种望子成龙心切、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揠苗助长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反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分数竞争、名校崇拜。其实有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关系,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因为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
评价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两个标准:小学时有与书为友的阅读习惯,高中阶段形成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
有人说新生代大学生“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这也许有点夸张,但很多年轻人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无疑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我主张消极的教育观。比如家里养花就不能太积极,太积极可能就养死了。肛肠科手术以后,大夫跟病人交代,每天要清洗、敷药,但不要伺候太勤了。因为花和身体是生命,有自主性,能够自己运转和康复,你稍微帮一些小忙就行了。孩子是更复杂的生命,是一个小宇宙,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是玩物,不是由你来操作,由你来彻底掌控的。他们有他们的节奏,有他们的规律,要按他们自己的节奏走,要按他们的规律走,稍微变一点儿都会干扰他们的生存和发育。所以家长对孩子不能太积极,要让他们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具体到“教”和“学”上,也是“教”要消极一点儿,重要的是“学”,孩子愿意学,有兴趣、有积极性,一切都有了。家长老去干扰,孩子没有兴趣,产生不了学习自主性,就报废了。在《论语》里,“学”出现了56次,“教”只出现7次,孩子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的重点也不是教某科目的知识,而是教他会“学”,这才是真的。
很多家长整天发愁孩子厌学,却不知道孩子没有兴趣是因为被家长过度关注,伺候得太勤了,奖励和惩罚、胡萝卜和大棒子都给得太多了,这样顶多培养出听话的孩子,而不是自己喜欢学、内心在成长的孩子。
成才的支点是爱好,做不喜爱的事情是苦役。家长不要过度奖励和惩罚孩子,少打扰孩子,成绩少几分不要批评,多几分不要表扬,允许孩子在他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动力。
孩子一定要有空闲,一定要有东张西望的时间,有玩儿的时间,有在他热爱的体育活动中酣畅淋漓地流汗的时间。家长和学校不能把孩子的时间占满了,都占满了,孩子就没有自我、没有兴趣了,一定要高度尊重孩子,他会自己生长的。
家长们这种输不起的心理,跟独生子女政策有关。如果很多家庭是两个孩子,情况应该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