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从跨文化角度重塑教育模式

2018-12-28 08:3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学术和教育机构要发挥智力作用,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方案,解决我们地区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跨文化角度重塑教育模式

  赛恩·休斯顿(Shane Houston),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部的刚古鲁人(Gangulu音译),从事土著民事务长达35年之久。曾任一家土著医疗设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健康组织协调官,任政府公共事务高级官员长达17年。赛恩于2003年获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荣获首席部长公共服务奖(Chief Minister’s Public Service Medal),表彰他在健康和文化保护领域的杰出贡献。

  创立于1850年的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大学。2013年10月底,悉尼大学在京主办“澳中携手,共筑中国梦”研讨会,聚焦中澳两国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经济贸易以及学术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活动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悉尼大学副校长赛恩·休斯顿(Shane Houston)教授,他是澳大利亚第一位担任如此高职位的土著裔。采访过程中,赛恩畅谈了他的个人经历、教育理念、中澳合作以及他对少数族裔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热情。

  多元文化绽放独特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来悉尼大学工作之前,有过政府部门和社区等不同领域的工作履历。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

  赛恩·休斯顿:我在大学一开始学习法律,虽然它很有挑战性,但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所以想尝试不同的东西,于是离开大学后,我辗转于不同的土著族裔村落,从事社区健康工作,后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近20年。

  我硕士和博士攻读的专业是健康经济学。我的博士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公平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进行,试图寻找有效实现社会公平的资源分配手段。作为一个少数族裔,我们的价值观和偏好常常被忽视,所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并寻求反映这些需求的新途径尤为重要。我读完博士学位已年过40岁,之后的几年在科廷大学和圣母大学担任不同教职,后来又回到政府机构从事管理、咨询的工作。2011年,我接受悉尼大学的职位,担任该校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每天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学生,有什么感受?

  赛恩·休斯顿:我现在的工作内容有两项:一是思考如何为澳大利亚土著民作出更多的贡献;二是如何为高等教育研究作出更多贡献,使这项事业能更好地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我一方面要提高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土著民的数量,另一方面要真正了解土著居民与托雷斯海峡岛民的文化差异,确保我们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前人们只是通过博物馆员的讲解了解土著居民及其文化,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些知识纳入大学课程,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土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土著居民对文化传承的荣誉感,改变许多人对土著居民的看法。一直以来,土著民被认为没有受过教育,但你会发现,有很多土著民教师站在讲台上教授物理、医学和其他课程。我们的老师能否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下进行教学,也是一个挑战。我还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研究为社会重大、复杂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对托雷斯海峡岛民依然存在的危机和社会劣势进行更多研究。

  我还致力于打造一所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大学。文化多元是澳大利亚独特的魅力。2006年至2011年间,有100万人从世界其他地方移居到这里,并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这些已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的一部分。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适应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尽可能多地融入多元因素,在教学、研究和行为举止中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优势。比如,我们应该教学生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提供社会服务;向他们展示不同的建筑,让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等。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悉尼大学有来自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他们每一位都应得到尊重,也都应为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当我每天走在校园里,看到不同的学生社团,聆听来自不同文化的讲座时,都会很激动。无论是教授还是讲师,都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该如何应对人类世界所面临的挑战。从跨文化的角度塑造我们的教育模式,是澳大利亚大学应该重点打造的特色。

  中澳共谱教育合作进行曲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刚才提到悉尼大学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贵校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哪些项目?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