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被中国网评为“中国好校长”。
中国网:您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又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在整个中国教育界比较少见,您从事理论研究到实践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会遇到一些困难?
于伟:对我来说,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一下子到小学来当校长,确实落差比较大。比如工作节奏不适应,小学的节奏比较快,中午休息时间比较短,在大学休息时间比较长。比如大学的走廊比较安静,小学就不一样,一到下课,走廊包括操场上,到处都是孩子们喊闹的声音,所以真是有些不适应。
我觉得这都是表象,更大的不适应就是学校任命我当小学校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到小学能干啥,我能不能当了这个校长,能不能管了这个学校,尤其附小是一个有很好传统的学校。
中国网教育频道《霞客》栏目专访于伟校长
中国网:您刚到附小不久就提出来“率性教育”的理念,其实在您漫长的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十几年的积淀了。
于伟:我到附小大概三个月时间提出了“率性教育”,但实际我关注“率性”这两个字有十几年的时间。“率性”这两个字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首任系主任陈元辉先生的启发,他说中国有最早的教育哲学《中庸》。中庸开篇有三句话,表达了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当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知识来学习研究,因为我是搞教育哲学的,没有想到把它变成一种教育理念,也没有想到把它落地。现在看来,经过这三年多的实践,我觉得“率性教育”这四个字是很好的,也很有价值的。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修道之谓教”,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于伟:“修道之谓教”就是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以促进一个人的发展,或者提升一个人的境界,这才是教育。修是体现了教育、道德、修养、修炼的意思。怎么做才是教育呢,我觉得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不能简单地从社会、从成人的要求出发,那样效果往往不好。
中国网:您的“率性教育”提到了,儿童是哲学家,是艺术家,是梦想家,“儿童是哲学家”怎么理解?
于伟:这个不仅你问,我自己也在问,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能不能立得住?凭什么说儿童是哲学家,他有什么资格当哲学家呢?我觉得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首先,儿童对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就是从这一点,他和哲学家的品质是很接近的。
第二,孩子们不停地对现实发问,虽然不能说他提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但的确有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比如说人死之后有没有灵魂,为什么有战争,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之分,为什么1+1=2……
中国网:这就是人最本源一直在追寻的一些思考。
于伟:儿童带有本真性的好奇心带来的发问是非常宝贵的,我们经常讲要搞创造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才能让孩子保持创造的欲望。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
中国网:钱学森之问一直受到教育界关注。钱先生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说明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们基础教育都存在哪些问题?
于伟: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说到底学习来自于人的生存需要。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呢?就是我们的内容和方法可能有值得改进的方面。
小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孩子愿意学习,其次是学会学习。如果一个孩子小学毕业了能做到喜欢学习,愿意上学,同时又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就相当好了。
我们教育中也存在着一刀切、完美主义的倾向。喜欢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喜欢孩子们站得齐,坐得齐,答得齐,甚至要求老师教案都写得齐刷刷的。我认为这个做法要改变,要不然孩子个性的发展,老师的个人教学风格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