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突破教育管理体制的瓶颈

2018-12-27 23:1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育管理体制改革是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每一次改革都跟进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嬗变和阵痛中,以改革突破教育发展瓶颈,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

  这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使得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管理、省级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格局由此基本形成,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能发挥更大作用。

  “‘以乡镇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无法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正常发展了。”胡平平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深感担忧。

突破教育管理体制的瓶颈

  “在放权的同时,还要创新管理方式。”杨银付认为,要更多运用法规、规划、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发挥引导、示范、激励、监管作用。

  “这个体制有一定的好处,乡办的学校甚至村办的学校,乡政府和村委会对自己办的学校和上边在这儿办的学校,责任心不一样,校舍的维修、学校的建设、学校的土地,甚至教师生活的一些困难,它都更多地给予关心。”曾参与调研和起草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回忆。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教育该如何办的问题,如何协调市场与计划、效率与公平、公益与产业双重属性的问题。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走过40年的艰辛探索历程,但还远远没有结束,如何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如何厘清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权责,教育部门的人权事权财权如何统一等问题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期待解决。(本报记者 欧媚 易鑫)

  “文革”结束,高考恢复,高校工作步入正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节奏。中央各部委办大学(“条”),地方省市也办大学(“块”),形成了中央各办学部委之间、部委与地方之间在办学、管学上的“条块分割”。当时高校有一股强烈的“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愿望和要求。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