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圆桌访谈:中国教育存在三大弊端

2018-12-27 20:04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凤桃

  十八大以来,反腐呈现高压持续态势,而大量腐败官员的接连落马让人触目惊心,其背后暴露出中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14日举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这些腐败官员存在高智商、低人格的表现,反映出中国教育在人的素养和价值教育上的缺失。

  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不仅如此,教育不公、创新不足等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拦路虎。钱颖一指出,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种潜力的磨灭也与当前的中国教育相关。对于中国教育的弊端,全国政协常委常务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则认为,行政干预太多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创新。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则认为,中国的“对口”教育(专业对口)已经不契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

  中国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与温家宝总理见面时发问,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育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也是所有国人的疑问。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三位教育界权威人士直陈中国教育弊端,提出必须启动教育改革。

  

  钱颖一:注重才却疏于人

  我对中国教育有三个观察。第一个是均值高,中国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得中国学生的“均值”较高。这里是针对同一年龄段、同一学术学习阶段横向比较而言。包括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的。

  第二个观察是方差小。简单的说,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的人才少。中国有13亿多人口,但是至今没有中国学者在中国大陆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当然,还有其他的证据也说明问题,比如,在全球著名商学院中,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现任院长都是印度裔,百事、万事达卡的CEO都是印度人,而没有中国人担任这类商学院和跨国公司的CEO。

  第三个观察是,在人的素养和价值等方面,低均值、高方差。低均值是指人的素养平均水平低,同时方差却很大。而且,太差的人不在少数,反腐中暴露人数的规模和腐败的程度可以领略,让人触目惊心,不可思议。其中,很多都是一些高智商、低人格的人做出来的事,知识水平高,做人很差,就是利己主义者。

  中国的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这就要审视我们的人才观了,正因为我们对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紧迫感,所以就特别重视才。而这种急功近利的结果是,不但杰出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巨大问题,而且人的素养培养成为更严重的问题,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重于才,因为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朱永新:行政过度干预

  中国是一个勤劳且最具智慧的民族,同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但是,尽管过去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教育领域仍然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变化。我认为,教育要做出一些变革,首先要简政放权。

  我认为,政府对学校制度的过程管理应变为结果管理,应该改变行政部门对教育管理的具体入微,过于琐碎的现状,尽快建立管理的新体制。政府应把过程管理的权力交给学校自治管理机构,比如学校管理委员会。另外,要让教师有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取消全国统一的文凭颁发制度,而是由学校直接颁发学位证书,让学校对自己的办学质量负责,并接受社会和评估部门的监督。

  程介明:一技之长不再管用

  用经济话语讲,现在我们遇到挑战了。如今,社会变了,生产模式也变了,现在是产量少,品种多,跟量身定做一样。以前我们的工作是金字塔式的,分工合作,每个人做一个小部分,合起来是复杂的产品,然后大规模的生产。现在不同,工作单位是一站式的,小产量而且品种很多。如此,工作形态比较重成果,轻步骤,重人性,轻规章。如此,个人的前途也不一样了,所谓的对口就业也就不实用了。

  相反,我调查过的国际很多大城市的学校,学和用错配反而是主流。也就是学的和干的不一样,而转工转行是常态。英国在2006年有一个匡算,一个15岁以上的英国公民,一生大概要经历13份工。当时我不相信,但美国同一年也有一个推算表明,人的一生要经过10.5份工。另外,2002年还有一个匡算显示,每个公民一生要经历4.2种行业。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