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教育讯 3月19日,“翼展未来”腾讯网国际教育展——2016年国际学校推介会在北京千禧酒店举行。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暨佳莲学校石国鹏校长发言称,中国教育被一句话害得很惨,就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从两三岁开始,从胎教就开始加码起跑、飞速,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很少有不半道崩的。因为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马拉松最终比赛的胜者,在一开始没有一个是领跑的,只要跟跑就行。
腾讯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家长来说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的思维呢?
石国鹏:谈到国际化这个问题,我觉得是目前最热门的一个题目。我们的教育在走国际化的道路,我们的整个社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在走国际化道路。教育如何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准备,我们怎么样去培养未来的世界公民?这些都是我们很重要的话题。今天谈到家长如何做才能够促进家庭的国际化,或者家庭教育的国际化,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第一步,家长本身就要教育国际化的意识。家长的国际化意识来自于哪里?今天孩子如果是小学、初中,大概是在10岁上下、15岁上下的时候,家长的年龄通常在40岁到50岁之间。我们都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接受的基础教育,甚至有的家长有完整的出国留学(课程)(课程)的经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家长本身受教育的过程就可以体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化。但对于大多数而言,如果您没有自己走出国门去经历西方的教育,您至少可能去参观过、旅游过,无论如何希望家长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在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发展史当中,可能我们更多想到的是西方的侵略、扩张、殖民、奴役,都是这些比较消极和负面的词汇。从一个历史老师的角度跟大家来沟通,我觉得除了看到侵略与被侵略这条线之外,还要看到另外一条很重要的主线,就是中国整体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换言之,按照过去中国的千年不变的小农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很难自己自由地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说句不好听的话,可能一定程度上我们今天的现代化、近代化是被打出来的。那如果我们只记住挨打,不记住长教训,不记住自己去完善,那你长不大。
从家长来讲,第一步是不能当愤青,不能提美帝国主义就是烦,时代不是一百年前、两百年前的时代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家长要多读书,要多思考。
另外对待孩子,我希望家长能够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引导孩子走真正应该走的人生发展之路。比如说所有孩子天性都是玩,那我们如果强行地给他规定这个或那个,扼杀了他的天性,这个孩子将来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我刚才跟一些家长也在聊天中提到,比如说中国教育被一句话害得很惨,就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从两三岁开始,从胎教就开始加码起跑、飞速,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很少有不半道崩的。因为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马拉松最终比赛的胜者,在一开始没有一个是领跑的,只要跟跑就行。这些道理其实说出来大家都懂,我希望家长静下心来以国际化的视野,以一个先进国家、先进教育的传统作为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印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广泛地去学习西方,也可以去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比如孔子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就可以让我们深思到今天。
我在这儿主要提这么两点,一个是家长自身的国际化,一个是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上的国际化。
腾讯教育:我们也知道现在中国的留学生是越来越多了,而且还呈现了一个低龄化的趋势。您觉得作为家长来说,我们应该怎么样规划自己孩子的出国道路呢?
石国鹏:谈到孩子留学,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什么时候去、怎么去、去哪儿、学什么,这些如果都想清楚了,也就是一个很成功家长的范畴了。
谈到低龄留学,我觉得不可回避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这孩子是哪国人?
第二,这孩子是哪家人?
低龄留学,我理解指的是小学、初中就开始往出走,最晚是高中去读美国高中或英国高中这种学校。一个孩子在我看来他的12到18岁,就是中学的6年尤其是高中的3年是人生观、世界观最后奠基形成的时候。在他人生观、世界观最后形成的关键时刻,如果他不在父母身边,不在自己的故园,有些时候可能会产生我们意料不到,甚至无可挽回的非常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