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教育过度”是真问题,还是伪命题?

2018-12-26 02:44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近日,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教师刘金菊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值得警惕。“教育过度是指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很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该研究认为,教育过度会催生严重抑郁,也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此观点一出,引发激烈争议。

  支持方:“教育过度”浪费人才,与高校扩招、就业压力不无关系

  根据刘金菊的研究,中国教育过度率从1990年的7% ,到2000年的12%,再增加到2010年的28%,后十年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前十年。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过度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这次研究主要从客观角度来测量,也就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来测量。如果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超过平均受教育程度,则被调查者就认为教育过度,反之为教育不足。研究发现,我国教育过度本科以上远超美国,高中、本科最多,外企、国企最多。

  高校扩招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但也使得这些大学生毕业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因为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只能采取“曲线就业”的策略,要么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基层参加工作,要么选择那些工作要求远远低于自身能力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教育过度”了。(杜安娜:《我国本科以上教育过度率超九成 教育过度或致严重抑郁》,广州日报)

  不少用人单位随便提高招聘门槛。即便是城市掏大粪的环卫工,有些地方的主管部门也要求有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如此做法,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教育过度的出现。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司空见惯,这就迫使部分人拼命苦读研究生,想以金光闪闪的高学历去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这成了教育过度的一个重要动因。(钱桂林:《教育过度,非国家和民众之幸》,红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刘贞华对《人民眼光》记者做出解读:“所谓‘个体所拥有的受教育程度超过了工作所要求的水平’,其实是表象上的高学历而已,而就本人学习能力而言,其实际水平并不一定高,有些只能读大专的学生被扩招进了二本、一本。”(《教育过度,“过”在哪里?》,人民网-文史频道)

  学而无所用,人难尽其才,于国家于个人绝非幸事。严重的教育过度就是在浪费人才,一个常态化的社会,一个理性的社会,不应该出现。民生无小事,对于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有关部门真的该予以关注并出台对策了。(钱桂林:《教育过度,非国家和民众之幸》,红网)

  过度的教育水平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困扰,也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而这若形成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则很可能带来学历贬值等效果,反而伤害教育事业的发展。(郁潇亮:《走出“大材小用”的困局》,新闻晨报)                  

  反对方: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是“过度”,而是“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对刘金菊老师的研究结论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教育过度是一个伪命题。他表示,“用过度形容整个教育生态是很牵强的。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不足’而不是‘过度’。我们的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等还是比较缺乏的,是应该大力培养的。过度的感受往往来自于个人,是个人对于希望与现实之间差别的反应。短期可能存在一些个人在教育上投入大、产出小的现象,但不是主流。”(姚晓丹:《教育过度是一个伪命题 目前问题是不足》,光明日报)

  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又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不说那些国家级的贫困县,即便是不少三四线城市,许以重金也未必能招来满意的人才。这种情况,显然又是“教育不足”的问题。国家与地方这些年都出台过不少政策,试图吸引人才由一线城市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以实现移峰填谷的效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调整距离理想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因此,所谓的中国教育过度现象,未必就是问题的真面目,而只是人才培养、就业、流动失序所造成的一种后果。(郁潇亮:《走出“大材小用”的困局》,新闻晨报)         

  教育过度与否,不能只看眼前“就业”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指出:“高等教育具有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纯经济学的术语,一边是投入,另一边是回报。如果再将回报与就业联系起来,那么教育将势必狭隘到:找到了工作,就业了,就是不过度,否则就是过度。如此,显然把高等教育简单化了。”(姚晓丹:《一项研究成果引热议 教育真的过度了吗?》,光明日报)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