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影视教育的育人作用,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优秀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时指出,少年儿童要心有榜样,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并提到“过去电影《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说的就是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
二是深化影视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电影事业快速发展,不同类型的优秀影片大量涌现,为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等工作,将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公共文化基本服务项目。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国务院教育、电影主管部门可以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国家鼓励电影院以及从事电影流动放映活动的企业、个人采取多种措施,为未成年人等观看电影提供便利。
三是丰富学校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先后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政策文件,对各地各校开展好影视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2017年教育部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引导各地学生多看电影、看好电影,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丰富学校育人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问2:做好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条件保障不完善、活动开展不经常、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影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强。
长期以来,我国一批优秀的经典影片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励青少年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当前电影事业快速发展,不同类型的优秀影片大量涌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工作进一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通过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对于从小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问3:请介绍一下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工作的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必须遵循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统筹影视教育资源,强化观影条件保障,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展影视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