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认为,关于高校中大数据利用的伦理问题,应有三点认知:首先,所有的系统都有严格规范和安保措施,数据提取与分析服务于高校管理,目的是帮助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以便更好地管理学生;其次,职业操守决定了对数据的利用不会走到滥用;第三,不同系统之间是有逻辑关联性的,相互之间要形成衔接,什么样的人可以有什么样的权限是有规范的。
10月底,在CERNET第25届年会CIO论坛期间,《中国教育网络》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
从1996年起,郑庆华教授即开始带着研究生进行大数据技术的研究,用大数据创新税务系统的智慧化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郑庆华教授的团队与国家电子税务龙头企业税友软件集团,共同研发的国家税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即“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技术向全国5000万法人纳税提供了“一对一”服务,每年处理数百亿笔业务和超过800TB税务数据。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
针对9月全国教育大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郑庆华教授提出:“信息化是建设双一流的基础和引领,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也不可能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对在高校中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推动教育教学深度改革,他和信息化团队做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建立了陕西省高校大数据分析平台、西安交通大学教学质量大数据平台等,他认为:“技术是服务于需求的,应将信息化从过去一般性的手段和工具,变成智慧化的分析、对决策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
让智能成为大学的标签
《中国教育网络》:近两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成为高校新增的热门专业,您认为人工智能如何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
郑庆华: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那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一切——计算改变了一切。
在过去的近30年里,计算机、互联网实现了从数字化到网络化,正在向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将能实现智慧教育。
所谓智慧教育,是能够帮助学生、教师及大学进行精准的内容推荐,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教学和学习,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绩效的科学管理,并且对用户实现个性化服务。
具体来说,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智慧教育。通过采集相关方面的大数据,包括海量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大数据,以及教学行为大数据三大类。在此基础上,推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智慧化,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以及实现科学的教学评价和测试。
比如说,高考是通过笔试方式,如果将来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探索一下如何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多媒体等技术,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动手能力等,系统完整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创新创造能力。这样,既能解决安全性、可靠性,知识掌握和认知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从过去的知识考试评价,到能力和知识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信息化应该在高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信息化如何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
郑庆华:信息化应该是建设双一流的基础和引领,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也不可能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也不可能实现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也难以做到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所以,信息化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设施,与建筑基础设施、水电暖服务基础设施相比,它不仅影响和渗透到每一个工作和学习环节,也体现在每个人的思维当中,体现在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手段与方法当中。
信息化在当下比20年前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第一,我们需要更加精准及时地了解世界的动态、科技的动态,社会的需求动态,供我们做有效的决策、快速的响应;也需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乃至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比如博士生在做研究,他可能要看很多文献,他到底看了哪些文献?对文献的研究深度怎么样?对哪些知识点感兴趣?经常引用哪些学者的论文?如果用信息化来做这个评价的话,就很容易把这些内在的联系挖掘出来;但是如果靠人工去管理和理解的话,就很难找出这些关系。所以,信息化建设应该与当下大学承载的使命、它的服务对象,以及国际国内的前沿动态等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