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俞立中:中国高等教育到该考虑“影响力”的时候了|40年

2018-12-25 17:05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他与共和国同龄,俞立中校长经历了中国69年的发展历程。历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4月,聘为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

  俞立中谈起学生的时候,总是非常兴奋的。他提出,大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他说,“现在的工作是很具挑战性的”,最难最伤脑筋的原由是“没有模板”。他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真正的价值在于探索、改革、创新。

俞立中:中国高等教育到该考虑“影响力”的时候了|40年

  创新与变革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

  陈志文:您曾先后就任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您觉得上海纽约大学与您之前就任的这两所高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俞立中:从学校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来讲,上海纽约大学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我们的高校都在讲,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是例会制的,经常会讨论很多问题,做不少决定。我一直在想,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多少是直接与学生有关的,有多少决定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说实话,很少。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学校管理者的视角思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决定学校的各项工作。

  然而,在上海纽约大学,我们讨论的问题几乎都与学生有关,着眼点是育人效果及学校发展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陈志文:您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俞立中: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校园建设。一般情况下大家首先考虑的是各院系需要有多少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强调的是空间大小。在上海纽约大学,也会涉及这些问题,但更多的讨论是围绕怎样的空间格局能体现育人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上海纽约大学的建筑并不大,但在校园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Student Lounge)的布局,确保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有足够的地方自修、交谈和休息,有合适的空间喝咖啡、思考和讨论问题。

  教室的格局一定要保证学生与老师的充分互动,不仅有教师使用的白板,其它几面墙也有白板可供学生使用。

  近年来,已经有几万名访客来学校大楼参观访问,大家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不同空间格局的大学校园,而最有特色的地方恰恰是学术资源中心、学生身心健康中心、职业发展中心、学生健身房、学生事务部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校园布局。

  陈志文:上海纽约大学的空间设计是从细节开始的。

  俞立中:是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倡导互动融合的校园文化,体现了上海纽约大学的教育理念。

  我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校长时,也曾向基建处、后勤处提出,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空间设计,利好楼宇的大厅走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学习场所;改变教室课桌椅的摆放格局,用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但很遗憾,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而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室跟传统的教室完全不一样了。所有的桌椅都有轮子,桌面都能翻下来,可以随意组合,便于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室格局的变化,增加了教师们的创造性,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

  记得曾经有一次跟上海其它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交流,谈到为什么上海纽约大学可以做如此的变革,而其他学校很难。

  陈志文:您觉得问题出在哪儿?

  俞立中:两个原因,一是船大难调头;二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教育观念没有变化,只是在形式上仿效,是达不到实际效果的。

  陈志文:就如同城市里的路标设计,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没有从路人的角度来考虑。我在法国巴黎坐地铁的时候,在不认识法文的情况下,从来没有糊涂过。

  据说,法国在规划路标时,会找一个从没来过巴黎、没坐过地铁的人走一遍,后面有人跟着记录。从谁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基本的意识。

  俞立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改变观念,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变革精神。思维方式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才有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才会有探索行动。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要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

  陈志文:必须是一个群体。从这个维度讲,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意识里。

俞立中:中国高等教育到该考虑“影响力”的时候了|40年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右)、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左) 中国教育在线/摄

  沟通与理解

  坚持“多元文化融合”的原则

  陈志文:历任三所高校的校长,对您来讲,感觉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俞立中:应该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现在的工作是很具挑战性的,最难,也最让我伤脑筋。

  陈志文:为什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