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2018-12-25 17:01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2018-12-17 09:44 来源:校长派 北京四中 /高考 /校长

原标题: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全文长 1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

精彩导读

学校经常会埋怨社会、埋怨环境。不要埋怨!制造这些奇葩现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想想:学校教育给了他们什么?

如果学校只是为了教知识,那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好的学校教育要给孩子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并非是靠课程教出来的。

不要总埋怨环境不好,社会中的人都曾是我们的学生。

刘长铭以各种奇葩现象开始自己演讲:货车半途坏了,车上的货物被哄抢一空;日本海啸,灾区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国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碘盐疯抢;节日过后,垃圾成堆的天安门广场和三亚海滩······

学校经常会埋怨社会、埋怨环境。不要埋怨!制造这些奇葩现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想想:学校教育给了他们什么?

虽然我们没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们应该有担当,这件事是我们没有做好的。那么,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错了?

只炫耀“车技” 忘记目标

打了比方,很多校长如同赛车手,考虑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娴熟的车技,但却不知要把车开到哪里?

今天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像中国教育这样轰轰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缭乱,校长们总想把学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不一样,如同夏丐尊在《爱的教育》序言里所形容“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无人注意。

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和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我们的学校缺少文化,不缺口号,口号不是文化”。刘长铭以自己接触的众多国外学校来做比较,他说,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和中国校长相比,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没有突破“放羊娃”的逻辑圈

刘长铭讲了广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问放羊娃,“放羊干嘛呢?”“赚钱呢!”“那赚钱干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干嘛呢?”“生娃咧!”“生娃干嘛咧?”“放羊呢!”······

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么?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读书、学奥数,上大学,找个好职业,然后买车、买房、娶媳妇,然后生子,然后孩子读书、学奥数······

只把学生当成容器和机器,没把他们当成“人”

不过,我们的教育价值也在发生改变,最初,是知识本位。把它形容为“容器”,学校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在老师看来,学生就是机器,要努力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

中国学校把“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最响,但是,“中国教育却最不以人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长可以放弃学校教育?不时会读到这样报道,某家长在家庭私塾培养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学。刘长铭说,写这种报道的记者,根本不懂教育。

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到学校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如果学校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那么,在目前的网络时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刘长铭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体系,刘长铭以北京四中为例,认为,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均以“省略号”来代替,但是,并没有最终结论——一直在补充。

价值体系不是课程

北京四中的这个教育价值体系并不是课程,刘长铭批评说,我们老是喜欢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解决教育——重视什么,就要开发什么课程,开发课程很容易,入脑入心难。

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种完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