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中国家长,做虎妈还是猫爸?

2018-12-25 07:05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日前,电视剧《虎妈猫爸》火爆荧屏,不仅众多人追剧,而且在中国家长圈甚至全世界华人圈中引起了热议。

剧中既有让中国家长心浮气躁的场景,比如:幼升小、学区房、课外班,也有经常被专家提及的教育“硬伤”,比如隔代教育、单亲家庭。剧中还出现了众多“动物家长”,比如:虎妈、猫爸、狐狸奶奶、狮子姥爷、狼爸,还有白天鹅式的西方教育专家。

应该说,没有哪个年代的中国家长像现在的家长那么强烈地渴望成为一个好家长;没有哪个年代的家长像今天的家长那样面对如此众多的资讯;也没有哪个年代的家长像今天的父母那样焦虑。家长们根本不在乎自己被冠以哪种动物,他们想要的是,答案。

“虎妈”VS“猫爸”能分出高下吗?

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区分的话,“虎妈”和“猫爸”分别代表着两种教育观念,“虎妈”代表的是以应试为主的传统中国教育理念,对它的形容词经常是严苛的、落后的、武断的……“猫爸”代表的是以尊重个性为主的西方教育理念,形容它的词汇经常是民主的、快乐的、尊重的、创造性的……

无疑,极端的“虎妈”式教育应该受到批判。剧中场景就很典型:赵薇扮演的妈妈加班回到家后发现,女儿还没有完成自己留给她的作业,生生地把女儿从睡梦中摇醒;奥数班、游泳班、舞蹈班……一大堆课外班上下来,孩子晚上吃饭时累得拿不动筷子。

不过,就在人们声讨“‘虎妈’疯了”的时候,网上有一个名为“在美华人怎么评价《虎妈猫爸》”的帖子开始热传。帖中说,很多人对“自己父母的‘虎’和中国教育的‘狠’”持有感激之情。一位华人妈妈说,中国式的教育给了她3样东西:第一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养当成耻辱。这三样东西是她赢得开心生活的根源。同时,“吃得苦”“受得委屈”也是这些在异国他乡一路冲杀,为自己和后来华人赢得一席之地的中国女性在职场上站住脚的根本法宝。

很多人在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看似成绩很好,但是因为阅读总量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到了大学后就会被落下。“要过语言关,要过阅读关,刚去的时候确实觉得差距太大,但是,中国的高考我都能过来,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大学毕业后到美国攻读硕士现在已回国工作多年的于先生说。

就当中国家长纷纷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时候,“西方”也正在研究“东方”。现在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也正在学着中国家长的样子教育孩子。

中国父母无法淡定

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被洗脑,“告诉孩子你真棒”“孩子你能行”“把掌声留给孩子”……成了很多家长的教子宝典。

但是,几年过去了,一些家长疑惑了。

一位四川的妈妈最近很苦恼。她儿子大学有一个到德国交换一年但费用很高的项目,她咬咬牙报名了。但是,刚到德国,儿子的女朋友留学新西兰了,热恋中的年轻人无法忍受相思之苦只能跨国相见,儿子又伸手向母亲要钱。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应试教育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一直都在给他减压。但现在孩子长大了,我却发现他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自己要承担责任。”在反思整个教育过程时,这位妈妈认为,一直都是自己在为儿子着想、为儿子付出,却很少向他提什么要求。

为什么西方的孩子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下就能创造出高科技,而我们的孩子完全没有了责任意识,也失去了担当?

其实,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西方的教育理论。

这几年,媒体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美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一点儿不比中国孩子轻。一位旅美的教育工作者也撰文指出,美国的教育也从来不是只讲“快乐”,只是美国的教育更加强调“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情上做无用功”,而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迎难而上,敢于攻坚”。

前些日子一位新移民妈妈在网上吐槽,孩子跟同学闹了一点儿小矛盾,说了类似“我打死你”这样的狠话,结果被老师、校长约谈了几次,孩子也被进行了单独辅导。“只要是教育就一定有规矩和约束,即使到了美国,也不全是快乐和自由,家长不能给孩子传达错误的信息。”有教育专家点评。

哪种教育能给孩子美国式的自由又能得到中国式的宠爱?

徐珊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男孩的妈妈,在周围人眼中她就是地道的“虎妈”。她给儿子在两个机构报了奥数班,还有作文班和英语班,儿子还在学长号,每周要上一次私教,还有3天在学校的乐团训练。儿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几乎要精确到分钟。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