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刘维宁:应鼓励发展跨学科合作解决社会重大问题

2018-12-24 18:25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视频:刘维宁:应鼓励发展跨学科合作解决社会重大问题

  凤凰网财经讯(杨越欣)从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2018年中国高铁、深海载人潜水器、C919大型客机等技术领先世界,中国科研事业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力的迅速增强奠定基础。

  中国科研事业在过去40年中有哪些得与失?目前中国科研环境还存在哪些问题?科研专家人才应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带着这些问题,凤凰网财经独家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特聘专家刘维宁。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特聘专家刘维宁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特聘专家刘维宁

  刘维宁是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1978年,年仅15岁的刘维宁考取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系。本科期间,刘维宁又通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主办的中美物理研究生联合招生考试前往美国深造。25岁时,刘维宁在有美国“南方哈佛”之称的莱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刘维宁开始了在加拿大的科研工作,于2000年在加拿大航天局任职,为加拿大空间物理学科的重建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2009年,刘维宁受邀成为母校武汉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着手空间物理领域的科研项目。

  据刘维宁介绍,目前他正致力于“国际子午圈计划”。这项由中国牵头的国际科研项目以子午工程为基础,联合东经120度、西经60度子午圈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多台站、链网式、多学科交叉的协同监测能力,建立国际子午圈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地球空间系统全球行为及多圈层耦合研究,以提高各国共同应对地球空间传统与非传统灾害的能力。

  子午工程从十年前起就已启动,在中国境内部署了近三百台大气和地球空间观测仪器。目前该项目正致力于联合中国与世界其他三十多个地区的一千多台仪器,对地球空间环境提供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刘维宁说,“这个项目的推进也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学研究发展的变化。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西方的先进知识和先进体系,慢慢地随着人才水平的提升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也开始显示出学术自信和自己的价值。现在,随着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整体发展的判断,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正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换。例如,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在与国际子午圈适配的欧非大陆建设一个地球空间观测的次链。可以说,中国科学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已经开始影响世界。”

  刘维宁向凤凰网财经具体介绍道,国际子午圈由中国科学家于1994年率先提出,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空间环境中的各类物理过程,因为关系到全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具有普世、多赢的科学研究价值。

  刘维宁举例说,“太阳产生的电磁风暴爆发出的能量,可能在地球上空形成电磁灾害,影响到全球定位系统。现在人类活动越来越依赖全球定位系统,例如对飞机起降,以及未来的自动驾驶来说,这种因为电磁干扰产生的误差是不可接受的。电磁灾害还会影响到电网。现在电网负载普遍在95%以上,如果空间电磁灾害和电网产生耦合,可能会导致电网超载,使电网出现失灵,继而影响到社会各类应急系统和互联网的正常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的平均食物储备大概只有四天,如果应急系统无法在四天内恢复,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风险需要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预报手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中国科学家提出这个计划,形成全球性的监测网络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给整个人类创造价值。”刘维宁表示。

  在刘维宁看来,自己从1982年前往美国留学,到2012年回到中国,是一个“从走出去到回来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过去40年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建立了全面的科研体系,形成了强大的人才队伍,并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是我们的势头是非常好的,”刘维宁说道,“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他表示,中国科研学术领域在过去的发展中,有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还需得到改善。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