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审思

2018-12-24 06:24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作 者:胡金木

  作者简介:胡金木(1982- ),男,安徽金寨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6年第8期 第26-34页

  内容提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可以分为孕育期、诞生期、繁荣期与低迷期四个阶段,其间先后受到实用主义、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教育哲学在知识体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哲学之教育的应用”、“教育之哲学”与“教育哲学流派研究”三种体系,在知识体系与内容选择方面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几乎与世界接轨并同步发展,但也存在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中国元素的问题。今后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挖掘中国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升哲学研究的品质。

  关 键 词:教育哲学/学科发展/中国教育学  

  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兹以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概括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撰写成《教育学的体系》一书。188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莱克特将其译成英文,译名为《教育哲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哲学”命名的教育哲学著作。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此书的副标题是“教育哲学导论”,自此教育哲学成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学科前史”[1],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哲学在中国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中国的教育哲学不仅学科历史短暂,而且带有浓厚的西方教育哲学发展的痕迹,主要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引进,在模仿的基础上创立,并在本土化的诉求下成长、壮大、发展。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阶段

  瞿葆奎与叶澜以1919年为时间节点把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1900年至1919年的第一阶段与1919年至1949年的第二阶段。他们认为,第一阶段从1900年至1919年,这是直接向日本“引进”,以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主的发展阶段,是近代教育学在中国的初建阶段;第二阶段从1919年至1949年,这是中国教育学界由向日本学习转为向欧美学习,并开始形成教育学研究的专门队伍和代表人物的阶段。[2-3]这种“二阶段”的划分是完全符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历史的。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若依照“二阶段”进行划分,则有些笼统。教育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发展有其独特之处,不宜完全依照“二阶段”进行划分。

  侯怀银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引进(1919年至1922年)、初创(1923年至1926年)和成型(1927年至1949年)三个阶段。[4]与此相类似,李兴韵把西方教育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9年杜威来华以前的20年左右,这是西方教育哲学传入中国的前导时期;第二阶段为杜威来华之后,形成了西方教育哲学在中国传播的高潮时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反思与批判杜威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西方教育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多样化时期。[5]侯怀银与李兴韵二人都倾向于“三阶段论”,但划分的具体时间节点却不同。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孕育期(1901-1919年)、诞生期(1919-1927年)、繁荣期(1927-1937年)与低迷期(1937-1949年)四个阶段。

  1.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孕育期

  20世纪初,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1901年的《教育世界》上连载,拉开了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序幕。之后,大量的教育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在翻译引进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始结合自己的理解编著教育学。教育世界社1905年出版的王国维编著的《教育学》(江苏师范学堂讲授)一书,成为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教育学著作,其后教育学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在教育学引进初期,西方教育哲学也尚在襁褓之中,因而并未有完整的教育哲学著作被介绍给国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学者忽视了对教育与哲学关系的讨论。如中国的教育学先驱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先后发表了《哲学辨惑》(《教育世界》第55号,1903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世界》第56号,1903年)、《述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之关系》(《教育世界》第128号、129号,1906年)等教育哲学方面的文章,对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提出:“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6]“不通哲学,则不能通教育学。”[7]“试读西洋之哲学史、教育学史,哲学者而非教育学者有之矣,未有教育学者而不通哲学者也。不通哲学而言教育,与不通物理、化学而言工学,不通生理学、解剖学而言医学,何以异?”[8]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