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封)2016年第20163期 第1-10页
内容提要:学术话语体系乃是一个时代学术面貌及其走向的真实映照,也是事关学术生存发展命运的核心问题。基于教育史学科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学科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及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提升中国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应该从中国教育史学科中固有的学术取向、知识系统、理论范畴、学术词语等方面入手,坚持立足时代场域关注教育现实、立足中国实践着眼学科未来、立足本土资源放开学术胸襟、联合两岸四地共建学术家园等基本路径,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史学术话语体系。
关 键 词:教育史/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history of education/historiography of education/academic discourse of Chinese system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BOA130117)阶段性成果。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正逐渐成为当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正如论者所言,学者们站在不同学科的立场上自觉探讨本学科话语体系的自主构建,体现了对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意识,“它的根本任务和总目标的出发点,不在于阐发个人的某种学术观点,更不是为了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而在于积极规划本学科乃至中国学术的前景和未来”①。笔者赞同这种观点,拟就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意见。
一、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学术话语体系不是一个晦涩、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封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之内的纯学术问题,而是确切无疑地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研究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面貌及其走向。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明体系包括学术话语体系,并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世界文明特别是东亚文明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武力的入侵,西方文明也强势进入中国社会,并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学术上,伴随着近代西方各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引进与建立,西方各种学术思想、学术思潮、学术理论和方法都在中国进行介绍、传播与实验,跑马圈地,各领风骚。这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学术界严重依赖于西方学术界,难以产生自己的学术思想,并逐步沦为西方学术思想的实验场与殖民地。
对上述现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清醒的中国学者就非常敏锐地觉察到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提出了建立本土化的中国学术思想与理论体系的诉求。在哲学界,有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岱年等人的探索;在社会学界,有陶孟和、孙本文、李景汉、陈翰笙、陈达、吴景超、吴泽霖、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的探索;在教育界,陶行知、庄泽宣、梁漱溟、舒新城、陈鹤琴、邰爽秋等人更是积极开展探讨,大胆实验,试图建立中国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陈鹤琴的“活教育论”和邰爽秋的“民生教育论”等。可惜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这种有益的探索曾经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赓续。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能够毫不逊色地与西方学术界平等对话,并能对西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还在形成之中。时至今日,构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以及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已成刻不容缓之事。
首先,构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和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锐意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这一改革成功地实现了教育领域从高度集中划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有利于发展的新的教育体制机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教育到全方位开放教育的历史性转折。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得到极大的增加,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小学与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效益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