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
中国特色不必让步于世界标准
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以《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为总报告的系列质量报告正式发布,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首次以“数据+事实”的姿态面对世界。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无疑是个热度极高的敏感主题。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究竟怎样?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比,我们有哪些差距?该如何精准发力?本报记者就此对系列质量报告主发布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教授进行了专访。
高等教育质量的定量评价具有划时代意义
记者: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不仅是中国首次发布,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难点在哪里?我国首发的优势和意义何在?
吴岩:应该说,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曾不止一次发布过,像联合国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报告》、英国的《罗宾斯报告》、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报告》等高等教育相关报告,但这些报告基本没有涉及高等教育最难的问题——质量,或者只涉及某一方面。
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难点在于,无论在理论还是标准层面,衡量质量都是个难题。高等教育质量定性容易,但如何定量化是半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领域探索的重大课题。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得益于在新时期国家坚定不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的背景下,一方面,高校不断强化教育质量,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对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测量这一长期以来难以攻克的难题的探索,有了长足进展。进而,随着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我们对于质量的本质、结构、表征等有了系统认识,基本掌握了揭示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高等教育质量不再停留于定性描述,而是运用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加以定量研究。此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就是基于我们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报告呼应了世界高等教育界两个标志性大事件:一是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二是2009年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关注怎么提高质量,提出要建立国家认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它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成果,势必对高等教育质量理论深入研究和实践深入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报告首发的优势表明,中国已经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记者: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哪些?
吴岩:世界各国在探索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模式和方法。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一般有两类标准,一是绩效评价标准,一是评估认证标准。
前者的代表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榜、英国QS大学排行榜以及国内若干有关大学排行榜等,它们描述的高等教育质量侧重于英文论文发表及引用、学术声望和学校声誉、研究经费、知名学者、校友捐助等。这些虽然重要,但不是大学教育质量的全部,也不是核心,存在一定局限性。
后者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评价标准。随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质量”和“质量保障”,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并开发适合于本国国情的评估认证工具,及相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根据国情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标准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从标准的核心组成和共性方面来看,评价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目标与愿景、政策与资源、课程、师资、学生服务、国际化、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等等。这种模式更重视教育教学、科研与服务的过程。但是,这些标准又比较分散,使人们难以对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一个整体的、有理论高度的认识与把握。
“中国特色没有必要让步于世界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