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布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部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当今中国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和建设一流外语学科,是我们要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只有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科学把握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的趋势,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的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和工作实践需要,才能解决好这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因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最终归旨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中国外语教育的战略发展问题谈几点个人思考。
中国的外语教育应进一步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发展
我们党的历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遭受到了惨痛的教训。其中,教条主义的偏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挫折和损失,其教训最为沉痛。反观教条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陷入了偏执于“形”而忽视领略其“神”的原教旨主义,即“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而不是从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向我们所展现的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最终取向的,本身就和这种知识论、经院化的姿态格格不入。发展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只有立足于时代、实践、科学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算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避免其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倾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关键。也正因为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成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即使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倒背如流,也会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所谓“洋本本”的超越。也正因为此,中国的成功经验才具有了世界意义。正如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所言:“整个来看,中国经验提供的不是一个应当遵从的道路,而是一个把普遍性应用于特殊性或把全球性转变为地方性的范例,它号召他国通过相似的进程找到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路径有着深刻的启示。从广泛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历史遭遇使得中国外语教育在一开始的滥觞时期就是作为应对民族危机和反抗西方殖民的手段而出现的。自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我们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走上了“被近代化”“被世界化”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外语教育无疑充当了“悉夷”“师夷”“制夷”的先行军。而学习西方、效仿西方则成了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二战”以后,促进经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的主旋律,而且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经济一体化的趋向愈加明显。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由于和外向型的经济形态结合得过于紧密,最终仍然突出的是外语在沟通交际方面的工具性,以“字正腔圆”为标志的纯正外语倍受青睐。于是,西方的教材成为了最权威的教材,国外的教学方法被视为最科学的方法,英美等国家的课堂被理想化为外语学习最“给力”的课堂。这种动辄以西方为标尺来审视中国外语教育的做法,可以说是外语教育领域内的“原教旨主义”,因为这种教育观念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外语教育中的中国元素,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西方的翻译机和传话筒。这样的外语教育,只能勉强称之为外语教育“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