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AN • U学小农场的课程活动中,一向被大人照顾的孩子,面对他们亲手播下的种子,成为了要照顾"种子宝宝"的人,他们需要浇水、关注温度、松土、施肥,需要肌肉的力量、动作的控制,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耐心、坚持和等待。
教育不是生搬硬套,中国的教育应该符合国情,尊重教育本质
他们在借鉴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理论研究,7年的应用实践,认识到,既然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就要尊重人的成长本质,了解生存环境的不同,尊重个性化差异。科学有效的将孩子带离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回到"大自然",这个"最好的老师"身边,在快乐玩耍的同时,让孩子真正得到应有的成长。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种照顾与被照顾的角色转变,这种在CAN • U学小农场的课题中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自我教育、自然成长、自然成就的过程。这就是CAN中国大自然教育所一直倡导的!
在赞赏国外自然教育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欣慰的看到,在中国,也有着一群追寻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十几年来充当着儿童与自然的桥梁,持续的引领着孩子们,回归大自然。
CAN倡导,让我们每周一天,带孩子回归自然!
要实现这个目的,实现真正对孩子有益的"大自然教育"就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户外玩耍。 她应该是符合国情的。应该是易懂易行,让孩子能融入自然,和"大自然"这位最好的"老师"学习的一种教育体系……因此,"大自然教育"还需要具备相对完善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也只有理论完整、技术成熟、目标清晰、方法得当、场地适合的大自然教育,才能对孩子产生最大化的有效帮助,从而达到快乐成长的教育目的。
他们称这份工作为"中国大自然教育"!
教育理论的正确性,教育技术的合理性,决定了教育目标是否可实现。据施教者的认识不同,每一类教育活动的目标,可能都会出现差异。然而,无论要完成什么目标,只有教育理论正确,教育技术合理,才有可能实现"适合"的教育目标。
所以,必须明确的是:"大自然教育"既不是单纯的大自然户外活动,也不仅仅是大自然知识的学习积累。"CAN大自然教育"是有效的使用大自然环境及自然类的事物,作为教学背景和教学工具,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北京北研大自然教育研究院指出"真实有效的大自然教育,应当遵循'融入;系统;平衡'的三大法则。"大自然教育,应该实现儿童与大自然的有效联结。课程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合理、可操作的教育过程,可控、可见、可测评的教育结果,从而维护儿童智慧成长、身心健康发展。
成人的替代行为和诸多的"呵护",似爱实害,因为过度的包办代替行为剥夺了孩子们自然成长的机会,也破坏了他们心智成熟所必须经过的自我历程。一个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强大内心世界的孩子,他未来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再社会生存方面都必将面临重重困难,他的人生难以快乐,等待他的命运,也不会被我们所期望。更可怕的是,这种破坏行为往往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造成的伤害并不为父母们所自知。
但在设定活动目标的前提下,上述的活动,都是可能成为"大自然教育"的一部分的。也就是,这些游戏活动,本是可以实现"学玩两不误"的。其实,我们成人好像认为,"学习就是学习,娱乐就是娱乐"。但对孩子来说,从沙堆中,挖出的"宝贝",是一个"彩色石头",还是一个"英文字母",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其快乐程度是一样的,都是游戏。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我们既可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放松,又可以通过大自然,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长,才真正的做到了"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教育,可以是自然成长,自然成就的过程。
当看到更多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时候,CAN中国大自然教育希望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大自然教育体验。希望把孩子们久违的、真实的生活感悟还给孩子们,希望把行动与动手能力还给孩子们。让她们通过自己的双眼观察、双手操作,去亲身实践,去了解、认知和改变自己童年里丰富多彩的世界,去锻炼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创新,去体验真实的、漫长的等待成功的过程和之后的喜悦。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幼儿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这一现象受到关注。美国著名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使用'自然缺失症'一词,描绘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联系的事实。于是,自然体验教育活动在全世界开始盛行。纵观世界各国,儿童的自然体验教育形式各异,教育内核却千差万别。
从出生开始,孩子的周围就都是比他强大的力量,一直以来孩子都是被照顾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很多孩子变得脆弱、自我、任性、独立生活能力差。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林间最后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