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爱国,你想到什么?”记者随机采访小学生。“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董存瑞炸碉堡”……孩子们七嘴八舌。记者又问,“那你能做什么和爱国有关的事呢?”这次,不少孩子挠起头来,最后,一个男孩大声说:“我们还是小孩,爱国主要是大人的事。”
如今的中国,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让世界称羡,中华民族正处于近代以来最扬眉吐气的历史时期,但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有的让“00后”“10后”有些抵触,课堂上讲了,试卷上考了,但难以“入心”;有的过于“高大上”,让学生感到爱国遥不可及、与己无关;有的“报喜不报忧”,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容易因现实跟理想有差距而信仰动摇……
今天,如何跟学生谈爱国?记者近日走访专家和学校,力求寻找解决之道。
追求引人入胜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镜头】“哎,你知道吗?方便面还是宇航员的食品呢,因为脱水食品体积小。”新华书店里,一个男孩正捧着《我的家在中国》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对同行的伙伴说。这套“优质国情教育读本”合计48册,分为山河、湖海、节日、民族、道路、城市6个部分,旨在带领小读者走进中国的名川大山和风土人情。
在不少学校,记者遇到这样的场景:说起上爱国主义教育课,很多孩子直撇嘴,“又要听‘念经’、打瞌睡了!”可听说要看好看的书、讲好听的故事,孩子大都雀跃不已。
“爱美是人之常情,儿童天性向真、向善、向美。”广东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陶己这样解释编写《我的家在中国》的初衷,“这套书力图给儿童提供最美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素材选择上,选择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有美丽的画、动听的歌和生动的文字;在呈现方式上,设计成‘百科全书+活动指引’,把爱国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的主题演讲、实践调查和生活体验。”
就拿该丛书“民族之旅”部分的《民族饮食》一书来说,开篇就讲了过桥米线和桂林米粉的区别:过桥米线是先端出滚烫的鸡汤,将鸡脯、里脊肉、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等吃时用汤把各种食材烫熟;桂林米粉则是先煮好米粉,再加上牛腩、卤菜等卤水。
一本书读来,不仅让人垂涎欲滴,更在不知不觉间,让孩子们了解了历史和文化。“原来,米粉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今年14岁的张一鸣惊讶道,他从书中还得知,1953年,俄罗斯师傅把制作“大列巴”的手艺教给了中国师傅。
要想让孩子爱国,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当一个孩子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欣赏了祖国人文历史的气象万千,品味了祖国诗词歌赋的绝美隽永……对伟大的中国,怎能不心生热爱呢?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有效吸引学生进入、投入爱国主义认知与情感的建构过程是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前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深有感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审美原则”,“这不仅包括感性形式上的美感,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还应当具有审美精神的追求,展现我国的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从而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养”。
重视个人体验
可敬可爱还要可学
【镜头】“同学们,冲啊!”寒风细雨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6)班的陈裕熙高举红旗,带领一队“红军战士”过关斩将,向前冲锋。原来,这是学校组织的“迷你长征体验活动”,经过“长征知识知多少”、突出重围、四渡赤水等重重挑战,各“方面军”历时2小时,徒步10公里,最终无一人掉队,在终点胜利会师。
“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首师大附小六年级(8班)的杨博凯抹了一把额头的雨水,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我感觉自己真的像红军!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像是打败了敌人,长征真是太不容易了!”
调研中记者发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让德育老师头疼的是“学生不买账”。“有一次,我给学生放一个爱国主义舞台剧录像,我自己特别感动,结果学生不但窃窃私语,有的还哄堂大笑。”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学老师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尴尬。“长期以来,青少年的爱国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主要在理论知识讲得太多,实际行动体验偏少。”陶己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