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12-23 10:55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了四点分析:

(一)政府履职仍有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未能按照国家总体战略做好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规划和部署,政策和组织保障不力。二是忽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和动态性,没有形成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自查整改责任没落实,效果不明显,达标评估放松标准、把关不严,达标后缺少巩固提高、监测复查的措施,部分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市、区)出现指标下滑。三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没有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上,而是热衷于办好少数学校,导致县域内校际差距进一步加大。四是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没有严格按照备忘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推进,工作进展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一要加强统筹,做好发展规划。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情况,仔细查找不足,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发展任务。二要完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新路径、完善新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完善持续推进机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未达标的地方要及早采取措施,认真落实以评促建要求;已经达标的地方要加大巩固提高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均衡发展水平。三要强化责任,调动积极性。按照国家和地方提出的任务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存在问题,早日实现既定目标。既要克服盲目追赶进度,不重实际效果的做法,也要反对不思进取,工作不力的消极思想。

(二)资源配置仍有薄弱点,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标准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投入保障不力、资源配置不均、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不强等问题。一是一些县(市、区)近三年教育附加、土地出让金计提教育经费没有足额征收。二是学校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不合理,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带来的入学需求变化,一些学校在占地面积、班额、校舍面积、运动场地面积等指标方面达标率相对较低,大校额、大班额、学位不足等问题相对突出。此外,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校舍、仪器设备差。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学校生师比失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短缺,校际间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布不平衡。四是校际差距在一些地方依然偏大。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值、体育运动场地、教学及辅助用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差异系数仍然偏高。

针对上述问题,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坚持“雪中送炭”,重点向倾斜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补齐硬件短板的同时,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专项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二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顺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趋势,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做好城乡学校生源预测、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特别要做好人口导入区的增容、老城区学校规模的紧缩、班容量的控制以及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改扩建,努力解决校舍、运动场面积不达标问题。始终把薄弱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弟学校、村小、教学点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努力确保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三要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根据各省(区、市)实际,落实城乡统一的教育编制标准,统筹综合考虑教师管理、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工资待遇、培训培养、交流轮岗、专业建设等方面,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全面实行校长和教师的全员流动制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继续围绕课程改革和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广名师工作室、教研协作体等好的做法,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注重名优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素质教育仍有不落实,需要进一步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