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高校教师回乡办"第二课堂" "玉伏居"成教育基地

2018-12-23 09:47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阳泉郊区荫营镇三都村,有座特殊的院子叫“玉伏居”。院里既有八仙桌、太师椅、煤油灯、瓦罐等老东西,也有农民种地、铁匠打铁、石匠雕刻等生产方面的成套物品,还种了各种蔬菜、果木。精心布置这个院子的,是今年已77岁的武军和他的老伴费玉珍。两位老人原本是外地高校的讲师,退休后回到家乡,为村里的孩子们开设了“第二课堂”。花20万元改造破烂院子“玉伏居”取了费玉珍的一个“玉”字,“伏”则是取自武军乳名中的一个字,且意喻院子里埋伏着珍贵的东西。为当地小学办图书室除了给孩子们办课外试验田,武军老两口还把他们收藏了一辈子的上万册图书都捐献给了三都村小学,并购买了书柜、书架,花费五万多元为学校办了一间图书阅览室。

关键词:武军;玉伏居;费玉珍;院子;孩子;三都村;退休;老两口;家乡;讲师

作者简介:

    高校教师回乡办"第二课堂"

高校教师回乡办"第二课堂" "玉伏居"成教育基地

  阳泉郊区荫营镇三都村,有座特殊的院子叫“玉伏居”。院里既有八仙桌、太师椅、煤油灯、瓦罐等老东西,也有农民种地、铁匠打铁、石匠雕刻等生产方面的成套物品,还种了各种蔬菜、果木。这座院子,是周围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精心布置这个院子的,是今年已77岁的武军和他的老伴费玉珍。两位老人原本是外地高校的讲师,退休后回到家乡,为村里的孩子们开设了“第二课堂”。

  10月22日,记者走进“玉伏居”一探究竟。

  花甲之年落叶归根

  进入“玉伏居”,武军正指导着摄影师拍这儿拍那儿,他准备把搜集的所有农具、家具收入一本画册。武军精神矍铄,双手满是老茧,右手无名指还缠着一个创可贴。费玉珍说他,“现在是个标准的农民了。”让人很难想到的是,武军退休前是一名高级讲师。

  武军出生在三都村。1953年,他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费玉珍是他就读吉林大学时的同学。退休前,老两口曾经在四川警官学院和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校任教。2004年,在北京、广州都有住所的武军不顾儿女阻拦,选择落叶归根,回到了三都村。“我是从三都村走出去的,我应该回到三都村感恩回报。我们对教育情有独钟,回来可以发挥余热。”武军告诉记者。

  费玉珍虽说是东北人,但说到要回山西,也是毫不犹豫:“我们俩是同班同学,1968年毕业分配,然后结婚,40多年在一起,而且到老了退休了,肯定是随着自己老伴走。他对家乡很眷恋,就和我商量退休后回来,我也没意见,就一起回来了。”

  花20万元改造破烂院子

  “玉伏居”取了费玉珍的一个“玉”字,“伏”则是取自武军乳名中的一个字,且意喻院子里埋伏着珍贵的东西。“其实就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的知识。”费玉珍解释道。

  如今的“玉伏居”,一派鸟语花香的场景,很难想象原先是破旧的生产队的老院子。武军说:“这里原来破破烂烂,我回来对它进行大的改造,花了15万元,加上收购旧农具、家具,一共花了20万元。为什么我要搞农家院,一个是绿化,一个是我要劳动,种地让我们老两口锻炼身体,还有收获,我觉得这是一种乐趣。特别是现在又成了孩子们的实践基地,我通过它来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知道艰苦奋斗,知道劳动的意义。”

  在家乡,武军发现那些曾经在农村随处可见的耧犁耙盖、蒲篮瓦瓮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两位老人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免费陈列室,再现了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玉伏陈列室里有武军多年来收集的各种老式农具、家具360多件。陈列室共有3个展室,第一、二展室以安居为主题,陈列有八仙桌、炕桌、太师椅、穿衣镜、煤油灯等各种卧室物品,还有油葫芦、瓦罐等厨房物品,第三展室以乐业为主题,陈列着农民种地、铁匠打铁、石匠雕刻等生产方面的成套物品。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