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教育撬动中非合作范式转换

2018-12-23 04:2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时指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也是非洲的世纪。非洲,希望的大陆,其发展不可限量,其未来充满希望。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两大古老文明相聚,如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会徽“合抱之手”所寓意,是相拥、相融、相亲。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务必实现从“授鱼”到“授渔”的范式转换,撬动这一转换的则为教育。

1 教育贫困与非洲伤痛

发展,乃非洲大陆迫在眉睫的使命。非盟数据显示,非洲人口赤贫率,即每人每日生活标准低于1.9美元的人口占比率,已从1990年的49%逐渐降至近年的36%。但当前要让近4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仍任重道远。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这片广袤大地,生活着全球超过40%的极端贫困人口,赤贫率在马达加斯加(82%)、布隆迪(78%)、刚果民主共和国(77%)、马拉维(71%)居高不下。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全球排名位列榜尾。

教育,可谓减少贫困、改善健康、增进社会和谐之利器。然而,非洲的教育贫困亦无以复加。对表联合国《达喀尔行动纲领(2001—2015年)》设定的全民教育六大目标,即扩大幼儿保教、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终身学习、实现文盲减半、确保性别平等和提高教育质量,非洲教育发展虽可圈可点,但达标仍遥不可及。非洲未能如期达标,从现实因素如政局动荡到历史因素如殖民遗患,一系列因素盘根错节,为该大陆推进并实现全民教育设置了重重障碍。对诸多根源加以梳理,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维度得以凸显。

在政治维度上,政治制度建设滞后、国家治理能力欠缺、政治军事局势动荡这三大问题交织;在经济维度上,落后的产业和沉重的外债直接导致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杯水车薪,且只有少数非洲国家将教育公共财政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优先选项,由此加剧了非洲教育财政对国际援助的依赖度;在文化维度上,女童早婚早育以及艾滋病肆虐成为非洲儿童失学辍学的主因。当然,根本肇因在于,非洲大陆长期呻吟于西方殖民淫威与霸权胁迫之下,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相继独立,却仍深陷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诅咒”之泥沼而无以自拔。因起点不公平,非洲教育发展势必举步维艰。

2 时代命题与中国道义

在反殖民反帝斗争中,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共同的梦想把中非紧密结为风雨同舟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肝胆相照的好兄弟。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对非实施大规模无偿援助。教育援助由此成为中非教育交流的主线,向非洲国家无偿提供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学习用品等教育物资。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非洲援建第一个职业教育机构——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教育部展开的对非职业培训主要依托设在10所高校的教育援外基地。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非洲大陆要实现伟大振兴,务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历史维度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这四股潮流互为激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已势不可挡。从现实维度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肆虐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借尸还魂,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陡增。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所积累的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其中之一便是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民胞物与、怀柔远人、和谐万邦。把握一个“义”字,念好“真”“实”“亲”“诚”四字箴言,乃中非合作给世界的最大启示,由此摒弃以意识形态站队的僵化思维,超越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陈腐观念,彰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大国担当,弘扬同舟共济的世界情怀。

3 中国方案与丝路契机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