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彦通,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宗教局副局长,主要从事教育规划与发展研究;张妍,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规划与发展研究。北京 100089
内容提要:“互联网+教育”在当前既成为学术各界的理论焦点问题,也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问题,研究力图以“互联网+教育”的本质问题为逻辑出发点,来进一步深入和探讨国家为什么要提出“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内涵,以期对“互联网+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所启示与借鉴。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本质 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8)01-0062-07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互联网使用大国,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以促进教育发展为核心,加快实现互联网普及全国教育领域”为发展政策,使“互联网+教育”成为我国“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快教育改革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此,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此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由于“互联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当前条件下都还只是处于初步的探索状态,尤其是对“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因此,要想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来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加快探索“互联网+教育”在实践发展中的主动权。基于此,本文力图从“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为逻辑出发点,对理解“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等进行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目的是对“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今天的“互联网+教育”,既是学术各界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开始从理论上理解和认识它,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等实践问题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深入。“互联网+教育”是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其探究的最终意义也在于实践的发展,在于如何通过“互联网+教育”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以及学习型社会。因此,对于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认为,仍然要从“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的关于其本质的基本理论问题为逻辑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深入和探讨国家为什么要提出“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基于此,深入分析“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回答“是什么”“为了什么”以及“内涵核心指向是什么”的基本问题。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盲目追求教育“网上化”,以信息技术取向来解读“互联网+教育”,在这其中,显然忽视了深层次教育改革背后的用意,从而影响了依靠互联网推进教育改革的初衷。所以,想要正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就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与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而指导我们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走向与发展态势。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这个涵义去解读“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解读这种联系,一是要回答“互联网+教育”中的互联网到底该“+”什么,二是要回答“互联网+教育”是否等同于教育“网络化”。想要厘清“+”的含义,就要回到对“互联网+”的本源性认知上来,对于“互联网+”的权威解读,来自《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定义,“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在这当中,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政策与战略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互联网+”在国家、社会与生产中的优化、集成与创新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的本质是非“加”而“化”,非“此”加“彼”,而是“由此及彼”,是相互之间的交互、融通与渗透,是建立在“化学反应”上的创新、重组与融合,在这里,“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跨界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