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我国艺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各个发展时期有其特殊的发展需求和历史局限,但总的来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较多,真正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传统教育哲学进行时代诠释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始终逊色于“拿来主义”。然而,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从来都强烈地映射出这是“礼仪之邦”、“诗的国度”。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礼乐成人”的伟大教育思想。中国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也早已验证“礼者别宜”、“乐者敦和”这两种将理性与感性高度统一的伟大教化力量。因此,面对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公民素质整体不高、社会心理普遍物质化功利化、西方的强势文化等现状,重新在古典文明的母体里反思、寻找中华优秀传统礼乐文化,将“礼乐精神”纳入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改革中进行理性吸收和创新实践,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具体到艺术教育中的“音乐与舞蹈美育”,是曾经在特殊历史时期深受前苏联职业教育观的影响。虽然当时确实为国家快速高效地培养出了急需的音乐与舞蹈艺术专门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突显出这种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导致舞蹈人才的知识结构过窄过细,无法为未来选择以音乐与舞蹈为职业的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和"终生发展"的丰厚储备。特别是随着全球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已然成了国家从人才发展战略高度对未来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这就意味着,以往传统艺术教育观念中“专门职业的育人观”必须向“综合的、创新的育人观”转变。由此所引发的课程建设、方式方法,即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这一因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所引发的一系列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变化——就是从以往的“专精”转型到“综合”。毕竟,没有综合性的教育就无从谈素质教育。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艺术教育中高精尖的先进经验,而是要在坚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和丰富学生们宽、博、全的人文内涵,真正实现博雅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育人观。
目前,全国紧缺音乐与舞蹈艺术素质教师约36万人;北京市紧缺音乐舞蹈艺术素质教师约3.5万人。具有音乐与舞蹈综合能力的艺术教师全国告急!
正是针对当前社会的紧迫需求以及针对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和音乐与舞蹈教育改革中的两个关键,即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立足于音乐与舞蹈教育这个新时期转型节点上的具体实践探索。我们力主重温传统文脉、重树礼乐精神,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将传统礼乐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当代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以培养综合型、创新型艺术人才为核心目标,系统展开“诗乐舞一体化”综合性"音乐和舞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革新与创建。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方面,近年来国内虽有不少理论成果以及试用教材和相关课程标准的建设与试行,但大多数不能够充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贯通。其中,最关键制约因素就是"师资问题"。此外,虽然一些研究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联系的理念和设计都很有创新性,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未能足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艺术教育的创新意义和价值"。因此鲜有针对礼乐传统及诗乐舞一体的"美育整体思维"进行当代艺术教育哲学层面的思考以及实践层面的研究与探索。仅仅将这一传统简单地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加以利用的较为普遍。此外,调研获悉,自2001年始,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了“综合艺术课程”的改革和试行。十余年实施并不理想的严重瓶颈在于,理念先进、精彩纷呈的综合艺术课程教材值得肯定,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型艺术师资将这一优秀成果实践落地。大量的案例显示,一部好的综合型艺术课程教材,让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教师来授课,该综合课程依然会呈现出单一化倾向的教学效果。显然,这并不能全然归责于老师。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培养艺术教师的课程系统并非是综合的,对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培养又不足,导致艺术教师整体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局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后果就不应该意外。即使是当下,针对目前的音乐与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如果我们试图加入声乐、器乐、戏剧、美术、文学等专业要素,就依然存在被人指责“越界”的风险!由此可以折射出,单一化、专业化,壁垒高筑的守旧思维模式才是艺术改革的真正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