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中国教育的“塔西佗陷阱”: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8-12-23 02:5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塔西佗陷阱”与政府或公共部门的公信力下降有直接关系。哈佛大学教授奈(Joseph,S.Nye)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政府信任下降的现象是一种国际间的共同现象,不止出现在美国……民众不信任政府的主因是政府无效率等。[4]也有学者指出,20世纪末以来,西方民主国家中政府公信力下降已经随着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荡性演化为一股国际性的趋势,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5]“半信半疑”或“不相信”是公众对政府的常用态度或消极评价,如果政府长期处于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通过两种形式界定其内涵:一种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政府公信力指公众对政府行为评价或认可的基础上,对政府的一种信任程度;另一种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则政府公信力主要指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或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6]我们将这两种定义合并,政府公信力则可以表述为政府在长期的公共事务活动中形成或表现出来的行政能力和权威资源符合公众期待的程度,它是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认知和评价是非常复杂的,他们并不一定按照公信力本身的状况做出评判,而是根据自身的期望做出。[7]同样的,政府管理教育的能力、权威及其行为也会在民众心中形成一种是否可以信任的印象和期待,这便形成了教育公信力。人们也是根据个人期望的主观感受对教育公信力做出评价,不论什么原因,一旦教育公信力持续下降,最终就会使教育系统陷入“塔西佗陷阱”——无论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如何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地设计改革蓝图或精心制定各类政策,社会公众却始终对教育现实不太满意,对政府提升教育品质缺乏信心,更是对未来的教育前途忧心忡忡。

  客观地讲,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其基本特征是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虽然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这些基本特征本身也容易导致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过程与效果不时产生疑虑、不满乃至抵触,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改革的难度。”[12]因此,教育改革的成效很难真实地展现在民众面前。另外,公众对政府教育改革的期望程度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民众可以处处用怀疑的眼光去挑剔政府,……而当前的关键,是要让政府逐渐适应百姓的这种怀疑和挑剔。”[13]很显然,中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还没有做好适应公众挑剔的准备。由于政府的教育改革总是落后于公众的需求,这种经常达不到民众期望的改革就会触发民众对教育的不满,降低教育改革的公信力。因此,中国教育改革本身也在陷入“塔西佗陷阱”,难怪当前许多民众对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改革都不抱太多的希望,甚至有些唏嘘。

  关 键 词:塔西佗陷阱 教育公信力 表现 原因 对策

  内容提要:公信力下降是教育陷入“塔西佗陷阱”的主要原因和突出表现。中国教育中总是存在着政府制定的一些教育规划与纲要的目标常常无法达到、某些领域的教育改革成效低微、教育质量长期低水平徘徊、一些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水平不高、教育部门和学校中行政违法和失范行为普遍存在等现象。这些现象足以表明中国教育已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甚至有越陷越深的危险。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包括教育自身的发展困境、社会背景因素、民众的觉醒、政府管理能力的限度以及信息时代的特点等。只有正视问题的表现、分析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塔西佗陷阱”的含义

  正如上述,公信力下降是教育陷入“塔西佗陷阱”的主要原因,突出地表现为公众对教育现状不满或对教育前途没有信心,一旦教育公信力持续下降,超出了人们期望的阈限则会使教育陷入“塔西佗陷阱”。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民众对中国教育质量的担忧,对素质教育、中小学生减负等政策的怀疑,对校长、教师的种种埋怨等等。更为甚者,每每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如社会暴力事件、官员腐败、老人摔倒不敢扶等,人们总是将部分原因归结为教育。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民众对中国教育的不信任,是教育公信力的持续下降,难怪张斌贤教授认为,“就当前而言,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对学校、教育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有时甚至是非常情绪化和武断的责难,教育改革和发展缺乏一种同情、理解、宽容、合作的建设性的社会舆论环境。”[8]中国教育确实已陷入“塔西佗陷阱”,甚至有越陷越深的危险,其若干表现如下:

  二、中国教育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若干表现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往往取决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满足程度,因此,公众对政府教育改革的信心则来自于教育改革成效满足公众期望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政策,其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最为重要,其针对中国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根本矛盾提出了改革设想,特别提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虽然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30年来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民众却不这样认为。比如,在素质教育成效方面,民众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没有普遍提高,反而下降了,其例证就是一些行业和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的人才,而大批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一些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应试教育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唯有减负才能使中小学生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兴趣、增长见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减负“越减越负”,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的出处在学界尚有较大争议。笔者查阅了许多文献,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古罗马时代(公元1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论家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提出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它的出处另有其人,李鸿文在《谁的“塔西佗陷阱”》一文中就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这个概念也有可能出自于上述老塔的后裔皇帝小塔(公元3世纪),但由于欠缺史料支撑,他也不敢妄断。[1]虽然准确的出处还有争议,但老塔在其著作《历史》一书中写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恶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2],这一论断,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颁布的政策是好政策还是坏政策或做了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坏政策或做坏事。我国一些媒体和学者也将这种当政府不受信任时,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会受到质疑和批评的现象称为“塔西佗陷阱”[3]。

  如果从政府有限治理的角度讲,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总是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制约,“政府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的信任危机”。[10]虽然我们可以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政府治理有限性出发为教育规划未能实现做辩护,但是,民众的质疑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一目标的完成整整推迟了12年。与之相对照,2001年以来美、英、法和芬兰等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占本国GDP的比例都稳定在5.5%以上,2007年以来金砖四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的平均比例也是稳定在4.5%以上。[11]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仅从这一目标实现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民众对政府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战略已产生怀疑,并且在民众中已产生消极影响。“老百姓”变成“老不信”会使中国教育持续地陷入“塔西佗陷阱”。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1-0088-07

  (二)在某些领域的教育改革成效低微,使民众对教育改革逐渐失去信心

  作者简介:师玉生(1978- ),男,甘肃张掖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级博士研究生,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从事教育经济与政策研究;林荣日(1963- ),男,福建平和人,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经济与政策研究。上海 200433

  (一)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与纲要目标、任务与举措常常无法达到,民众对教育规划不信任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