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二十载,北理工品格铸就中国“利箭”―高校科技―中国教

2018-12-22 16:4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自五十年代以来,有一款武器装备成为了历次大阅兵的“常客”,它强大的火力和战场压制能力,彰显着国威、军威,这就是目前陆军射程最远的多管火箭武器系统。

  “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其中,多管火箭武器作为一种射程远、威力大、火力猛、机动性好的高性能武器系统,是我军装备中的一支“利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余年间,中国人不仅实现了铸“箭”技术的从无到有,还将中国“利箭”打造成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中国“利箭”的锋芒背后,凝聚了无数军工科研人员的心血。这其中北京理工大学“远程火箭项目组”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协作奉献的团队精神,为中国“利箭”磨锋利刃。

  二十余年来,这个看似极为普通的科研团队,至今事业编制的教师不足10人,也无“大牌”专家,却用几代人的倾情投入,攻坚克难。如今,远程火箭项目组是我国陆军火箭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专注于创新驱动,始终保持着行业内的领先优势。他们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实际贡献,为北京理工大学在武器装备研制领域奠定一块坚强基石,为学校发展开拓一片卓越天地,为中国铸就北理工“利箭”,在矢志军工的辉煌篇章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有幸走近远程火箭项目组组长、项目总师杨树兴教授,倾听这个“低调神秘”的团队背后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狭路相逢勇者胜”,斩获机遇,攻坚克难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份准备,既包括潜心的积累,“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也包含了将机遇转化为成果过程中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勇气与坚韧。

二十载,北理工品格铸就中国“利箭”―高校科技―中国教


PHL03武器系统发射瞬间

  中国的多管火箭武器装备起步于五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从前苏联引进的“喀秋莎”火箭炮,但是直至改革开放,我国多管火箭武器系统研制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更无法实现制导控制。1993年,俄罗斯陆军武器装备来华举办展览,其中一款配备有控火箭弹的“旋风”多管火箭炮武器系统,精度高、射程远、火力强,引起中方高度关注,之后启动了对该型装备的引进工作,以期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我军多管火箭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理工大学盛永才和李亨标两位教授积极工作,使学校及时了解到该型装备的基本情况和国家需求。面对这一重要的装备需求信息,摆在北理工面前的并不是一条“金光大道”,而是“困难重重”。学校在70年代曾经从事过火箭弹射流控制的研究,但是该项目在1977年已经终止,项目组也已解散,实验室更无从谈起。虽然具备研制火箭弹控制技术的相关学科,但是现有条件距离研制出具有一定水平可以装备部队的火箭弹控制系统还相去甚远。在同一时期,国内某研究单位已经自筹经费,从俄罗斯引进了“旋风”火箭弹控制系统的样机,也积极筹措该型装备的研制工作。

  “当时面临技术引进和同行竞争的双重挑战,但是学校在认真分析之后,认为该型装备是我军的重大需求,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看起来目前还不具备研制条件,如果等到条件齐全了,也就失去了先发优势,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但是这个机遇不能放过”,原党委书记谈天民这样谈及当时的情况。北京理工大学在面对发展机遇时从来就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和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的先例,例如1960年前后,学校抓住中国导弹装备发展的机遇,创建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尖端国防专业,泽被今日。

  于是,学校与其他单位合作,迎难而上,果敢承接了该型装备研制工作。面对火箭弹研制核心部分——控制系统这一“处女地”,学校采取“大协作”模式,组建了由一系陈汉超教授任组长、李亨标教授任副组长、原党委书记谈天民任行政指挥的项目组,同时下设总体、执行机构、陀螺仪、燃气源、角度总体、距离修正六个组,分别由陈汉超、杨树兴、孟庆元、张平、邹静涛、陆秀娣任组长,形成了一个横跨一系、二系,共5个教研室的“作战兵团”,即北京理工大学“远程火箭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的雏形。

  项目组在兵器工业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理工大学70年代的研究基础上,启动了火箭弹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当时,由于对俄装备的引进希望渺茫,国家坚定了自主研发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自行研制为主、引进为辅”的工作方针,自此中国先进多管远程火箭武器系统自主研发的大幕拉开。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