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河南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8-12-22 08:23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河南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 1977年的乍暖还寒到 2018年的春暖花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河南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制图孟萌

  □记者段伟朵田园

  核心提示|从改革开放前的一声“春雷”,到如今“双一流”大学如火如荼的建设;从靠高考改变命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到如今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大众教育,让有意愿上大学的人都可梦想成真;从1977年的乍暖还寒到2018年的春暖花开,中国高考改革的大刀阔斧,也是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改革开放40年间的中国教育、河南教育。

  【讲述1】

  恢复高考改变了27万青年的命运

  1977年10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河南省各个小村青年之间“疯传”:教育部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学习!读书!参加高考!”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选择。然而,当年报考人数不少,有570万,但录取人数为27万,录取率仅为4.7%。

  “我们当时上大学,由于全国高等教育规模很低,导致在某一个区域里,有一个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就很不错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介绍,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十几年,由于大学录取比例低,而中专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和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不少优秀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一度出现中专比本科更吃香的局面。

  “这种现象概括来说,就是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匹配的。”宋纯鹏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只要有一些文化基础的青年,到了工作岗位上,都能在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时的中专教育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讲述2】

  高等教育大众化,出国深造、读研成“标配

  随着大学开始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逐渐不存在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看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有需求、有愿望想要上大学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基本都可以满足“上大学”这个愿望。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素质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宋纯鹏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针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从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到高等教育,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提及深造,大家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更多的大学生把出国留学、考研、读博等当作了寻找一份好工作的“标配”。

  据统计,到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5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20%,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对话】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河南乃至中国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目前面临哪些问题?两位校长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此话题与大河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成果|40年,中国教育发展“天翻地覆”“令人震惊”

  提起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取得的成果,宋纯鹏用“令人震惊”来形容。他介绍,1949年前后,全国高校很少,当时主要的教育任务是“扫盲”,到处办夜校。随着高考恢复,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高等教育,则实现了大规模发展。

  宋纯鹏介绍,高等教育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有两个节点性事件:“211工程”、“985工程”。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从规模、质量、人才培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建设,就是为了让高等教育能够适应并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同样的话题,张改平则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就义务教育来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就职业教育来说,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问题|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义务教育应均衡

  经过40年的发展,当前教育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

  张改平介绍,目前教育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供给侧改革密切相关。比如义务教育方面,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农村地区、边缘山区,依然缺乏好的教师。义务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甚至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城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