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让教育和心灵更有诗意——诗意国学的创新与实践

2018-12-20 08:5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诗意国学的缘起

中国文化教育的推动力往往来自于为人父母的教育研究者的自发实践与探索。

几年前的一天,一个读小学的女儿突然对爸爸说:“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学古诗没意思。”爸爸问为什么。女儿说:“我们老师天天就是教我们背诗,几句话就讲完了。然后默写。我们好像是听懂了,明白了,可是又觉得没意思,没用处,对我们学习没什么帮助。”女儿的几个同学也表示同意。因为她们学校的语文老师讲到古诗的时候,往往少讲多背,一节课就把一到两首诗讲完了,剩余的时间就是让背诵。背会了又能怎么样?要么忘掉了,要么还是不懂。这样学古诗,跟学生们的生活、成长没有内在的关联。

有一次,女儿说自己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总是磕磕绊绊的,老出错。这个爸爸就萌发了给她讲解这首诗的念头。他让女儿闭上眼,给她描绘出这首诗呈现的画面,描绘其中的景物、色彩、声音、动作,讲完了,女儿睁开眼就说:“爸爸,我能顺利背下这首诗了,我以后再也不会忘记这首诗了。我今天才发现原来古人这么厉害,能把景色写得这么美!”

从此以后,这位父亲受到了鼓舞,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关注中小学的诗歌教学。他给女儿和她的同学深度讲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将游戏、绘画、平仄练习、情感表达技巧结合起来,没想到学员们格外喜欢,能迅速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在游戏中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平时聚会、游戏、外出玩耍时,都要念诵古诗。

这位父亲就是杨寿良。他于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是诗意国学的发起人、文化学者、诗人,出版策划人,他还是中国当代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他从1986年起一直致力于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学习、教学研究和实践。做过三年的语文教师,北大毕业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从事过10年的语文教材编辑策划出版工作,担任过从职业高中、大专、专升本、本科、研究所乃至博士点基金项目语文以及大学中文专业数十种国家教材的编辑出版任务。他还担任过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联络员,参与起草、制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教育部起草过海外华文教学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还参加了教育部国家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的编写工作。

2005年他整理了女儿的童稚而诗意的话语,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亲子教育博客书《一凡的天空——四岁女孩的话与画》(2006年)。

他谙熟教育类图书市场,曾经创意地策划、编写、出版了将语文审美教育与美德教育融为一体的系列青少年读物,创下了发行350万册(70万套)的佳绩。

如今,杨寿良又因为女儿对古诗学习的困惑,而决定投身于古诗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为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文明而感到自豪;可是,我们也看到,身处鲜活的母语环境中的青少年,甚至成人,已经远离了我们母语中的文学世界,变得语言贫乏,思想空洞,言语粗鄙,想像匮乏,审美萎缩,生活单调。当我们对汉语诗词中精致、优雅、诗意的境界日益陌生时,我们的教育和生活,就会出现缺憾!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严肃而沉重的现实问题:教育缺乏诗意,人们缺乏情怀与信仰。尤其是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趣味和魅力。我们原来的关于母语的灿烂梦想,都正在远去。

曾经有人做主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砍掉,他们认为古诗文对于今天的人们没用。功利的教育观,将孩子们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视诗意与性灵如寇仇。我们的母语教育,一度沉于历史上荒凉的歧路。

越来越多的人们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下一代会失去细腻而深刻的审美能力,希望孩子变得诗意、文雅而有品位,希望能让孩子补回现行教育中缺失的最为宝贵的诗意与审美能力……

基于此,杨寿良提出了“诗意国学”的主张,也开始了探索和实践。

“诗意国学”旨在提倡一种回归母语与经典的语文学习观,激活、提升想像、观察、感悟、体验、表达、写作、审美能力,进而通过学习、交流与体验,让学员领受语文乃至母语中的诗意魅力和乐趣,过一种诗意、快乐而审美的学习生活。诗意国学从学习古诗文入手,深度学习古诗文,学会写作格律诗,感悟诗意、活出诗意、培养诗意生活能力。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