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站在讲台上,身子向前一探,一袋彩虹糖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向着围坐在教室左后角三张桌子旁的中国学生飞去。
一个男生站起身,接住了来自英国的外教给予随堂测验优胜小组的奖励。他的T恤蹭过背后的黑板报,上面写着 “鸣战鼓,亮刀枪,同学们,上战场,上战场,与敌逢,自古来,勇者胜……”
这是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英语夏令营的一个镜头。包括丹尼尔在内的34名英国外教跟从丰台区14所学校选拔出的300名中学生聊摇滚,后者则让他们的英国老师们感受了“撕名牌”的乐趣。
对丹尼尔而言,这更像是“预热”,几天后他将离开北京,到2000多公里外的贵州省六盘水市进行为期一年的英语教学。
在此之前,丹尼尔对六盘水一无所知,借助网络查询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夏令营主办方的介绍,他干脆地答应了前往这个“人少、有历史、有景观、有特色”的中国西南城市。
而另外103名英国外教将前往上海、苏州、济南、武汉、重庆等16个城市任教。丰台营里的34个英国青年去上海的最多,有10人,苏州、佛山、重庆各4人。
这个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同以英国文化协会为主的多所机构联合开展的“外籍教师引智项目”始于2005年,英方负责在全境遴选以英语为母语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来华担任英语教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则负责对接国内的公立学校和教育机构。
教育出口“向下走”
被纳入中英人文交流机制框架的教育双向交流,最近5年呈现“向下走”的趋势。
2011年10月,中英两国政府在英国签署《中英教育伙伴关系行动计划》,一致同意未来将“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政策对话和研讨,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展汉语教学合作及优秀中小学结对项目”。
2014~2015年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牵头的、包括“外籍教师引智项目”在内的多个英籍教师项目,已累计吸引英国青年教师191人,分布在中国21个省、40多个城市的150余所中小学,直接受益学生达6万余人。
在夏令营里,来自丰台区长辛店一中的带队老师很羡慕英国的年轻同行,“孩子们都不愿意下课。”
“Relax(放松)”,“Fun(乐趣)”是丹尼尔和搭档丽贝卡的板书,他们把一幅幅电影海报做成PPT,让学生一边聊电影一边记单词:Romance(爱情片)、Science Fiction(科幻片)、Comedy(喜剧)。
更具故事性和冲突感的桥段发生在英国。
英国汉普夏郡伯翰特中学引入了5名中国老师,请他们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执教50名13到14岁之间的9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中二年级)学生一个月,然后让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在考试中“一决高下”。
这场教育实验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动,并派出一个摄制组跟踪拍摄,制作出名为《我们的孩子是否足够坚强》的纪录片。
丹尼尔的第一反应是“过分夸大”——他与被媒体称为在课堂上拥有“暴君式的控制力”的中国老师相识,“很好的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能够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80岁的英国人约翰·莱斯特看来,中式教育对纪律的强调并不稀奇,“我上学的时候,正赶上二战结束不久,在学校都要求遵守纪律。”
而丹尼尔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是“尊敬师长、求知欲强,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所欠缺”。他曾让孩子描述心中的英雄,“几乎都是卡通人物。”
“中国能从英国及西方学到的是鼓励学生更有创造性,更加独立,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理查德·斯宾塞的孩子曾在中国上学。他认为,“让英国孩子参与中式教学的实验,能让英国学校清楚地看到与中国(学校)的差异,那些纪律良好的中国孩子,在数学、科学这些可比较的学科中,比英国孩子的学习进度领先两三年。”
英国需要一堂中国课
斯宾塞的评价,同英国官方教育机构的决策不谋而合。
2014年3月4日结束访华行程的时任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在《每日电讯报》撰文,题目是“英国的学校需要一堂中国课”。
她写道:“就上海而言,炫目的基础设施或许是它的外在形象,初次造访者会被其惊人的建筑震惊。但是它的摩天大楼,它的雄心勃勃,都建立在数学之上。这样一种对这门学科的尊重,以及每一个孩子对此持有的信念,是真正启发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