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雅正家风滋养美好生活

2018-12-19 11:21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雅正家风滋养美好生活

家风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超越时空,代代相传。当人们传诵、认同、实践祖上传下来的家风时,也就意味着家族恪守的思想和道德有了生命,秩序和文化在民间实现了最可靠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予以支持,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回归。新时代给家风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树立高度的家庭教育文化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解决当代教育问题的理论智慧,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情怀推进新时代的家风建设。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文脉,伴随着文化与教育的兴盛,新家风建设才能更加持续、更有底气、更有后劲。

1 从教育角度认识家风的内涵和价值

家风传承是我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的社会教育、强本固基的价值教育、慎终追远的传统教育、求善求美的终身教育。

家风是社会教育,让人领悟到个人与家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领悟到群体生活的道德准则,领悟到道德规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把个人需要与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促进每个人将小我和大众统一起来。家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根,是中国人生存状态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家国情怀历来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注重自身道德完美的“修身”与走向群体性完善的“平天下”,皆以“齐家”为中介,实现国家秩序与家庭秩序、社会道德与家庭伦理的相融相通。

家风是价值教育,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以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家庭精神风貌,具有价值引领的方向性意义,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定的伦理范式。家风的传承实际上就是家庭成员对家庭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过程,因此家风也是一种文化基因,是一种精神信仰,是家庭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为国教子、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乐于助人等,都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价值内涵。

家风是传统教育,在家庭的纵向维度上具有延续性,需要每一代人的认同与坚守。历代先贤为家风建设贡献了积极的智慧,一系列慎终追远的家规家训和祭祖、咏训等家族仪式,凸显出“家”作为个体与历史联结、传统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作用。世界上很少有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重视家庭及其文化,这正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丰厚滋养。

家风是终身教育,以情感为核心,指向美好生活,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家风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以及创造和享有美好生活能力的培育,所以家风建设的机制是一个教育、涵养、传承、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丰富、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具有根基性意义。

2 把脉家风淡漠沉寂的深层原因

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盛行、家庭结构的扁平化、公共生活的强势入侵、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等因素,使得家风在文化生活中渐渐淡漠与沉寂。家风建设面临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不够凸显、科学精神尚待提升、榜样示范意识不足、文化自信亟须加强等问题。

家庭教育价值导向不够凸显,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尚有差距。家庭是社会文明教养、德行培育和文化传承的第一驿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始发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法理解“爱国”,拈轻怕重爱占便宜的人无法做到“敬业”,从小听惯父母谎言的人无法践行“诚信”,只会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无法体会“友善”……重塑家风,就要引导社会公众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慎独、慎初、慎微,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家庭教育科学精神尚待提升,存在人人可论、人云亦云、经验盛行、鱼龙混杂的乱象。家庭教育指导思想多元,急功近利充斥其中,过于迎合家长心理,甚至背离人的成长规律。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庞杂,良莠不齐。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混乱,背离科学,理论框架也比较模糊,核心价值尚有缺位,没有确定的内容与方法,很多家庭教育指导师仅凭经验、热情、直觉开展工作,往往有违科学性。亟待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落实主体责任,以理性精神开展工作,遵循科学规律,追求真理,不断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