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图书馆如何收藏与推广海派文化

2018-12-19 06:49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近年来,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推广,以及开展什么样的阅读推广,图书馆界一直在积极探索。正因此,地方特色文化吸引了图书馆的注意,各地图书馆纷纷加入到研究、收藏、推广本地独有的特色文化中,让阅读推广从广度至深度有了一个全新的转变。

  日前,一场名为 “图书馆在海派文化推广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商学院图书馆举办。该研讨会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主办,上海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徐汇区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同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上海联诚图书有限公司、上海咸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据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介绍,该研讨会为上海市科协项目,在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的支持下,共同申报并获得批准立项。她说,图书馆本身具有文化保存与传承功能,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各类型图书馆,更应利用自身的海派文献资源优势,在海派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保存与传承的重要作用,保存、发扬并积极推广“海派文化”。一场如何收藏、推广海派文化的“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何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汇吴越文化精华,吸纳西方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独特个性的上海文化,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文化界的极大关注,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海派文化研究所等机构相继成立,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在海派文化传承发展、上海城市精神塑造等多个层面开展探讨。

  但何为海派文化?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建中认为,海派文化的形成有三个因素:水、车和人,即上海曾经是水上城市、上海是车轮滚出来的城市、上海是移民撑出来的城市,海派文化的特点便与此有关。他说,上海是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混杂而多元的城市,它始终处在全球资讯的同一水平线上,因而有着独特的创新文化,所以海派文化具有高度包容、时代同步与开放创新。而海派文化与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息息相关,从“水之城”到“车之城”,今天的上海正在向“人之城”的方向努力,即建造生态之城、创新之城和人文之城,以期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真正意义上的卓越的全球城市。

  相比海派文化,海派文学却很难鉴定。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致力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料学的研究和教学,以及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研究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子善认为,不是所有描写上海的文学都能将其归类为海派文学、海派作家。他说,最为出名的是钱钅童书的《围城》和王安忆的《长恨歌》,这两本书都描写了上海沧海桑田的变迁和市井民风的市侩典型,但如果很草率地将这二位以及代表作归类于海派文学,必然会在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那什么样的文学是海派文学?陈子善认为,海派文学应具备两方面的特点:一主要描写上海的都市生活;二将艺术创新作为第一写作要务。文学作品只有满足这两条标准的其中之一,才有可能归入海派文学之列。他说,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伴随着海派绘画、海派篆刻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壮大,海派文化的范围愈加深广,但要警惕其过于泛化。从图书馆学的角度来看,海派文学资料的基本整理工作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拓展海派文化。遗憾的是,迄今尚无有关海派文学的目录或索引得以刊布。在此,他呼吁上海地区有志于海派文学整理的图书馆联合协作,编辑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海派文学目录索引,以飨学界和后人。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