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而立法

2018-12-19 05:5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而立法

  3月8日,就学前教育立法问题,庞丽娟(左)、王敬波(中)接受了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直播节目的采访。(本报记者 修伯明/摄)

  2017年,“启动《学前教育法》立法”被郑重写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这项工作对老百姓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会带来哪些实际影响?对学前教育事业将有什么切实改变?

  3月8日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波,接受了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节目的邀请,通过直播访谈的方式,回应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庞丽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千家万户不再为入园揪心、安心地工作生活,更为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让我们各方面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程。

  王敬波(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

  立法是非常必要的手段,通过立法能够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重新回归它的公益性,明确政府保证普惠、优质教育资源的职责。

  1.学前教育事业呼唤立法解决根本性难题

  记者: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但是在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中,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现在仍然比较突出,坊间甚至有说“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请两位专家分析一下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庞丽娟:当前入园难问题是历史原因、现实需求在新的形势下的综合反映,是家长需求、社会需求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教育、人口等的发展,未能很好地协调。学前教育事业底子比较薄、历史欠账比较多,再加上近几年越来越大的入园需求,实际的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普惠的、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不足与百姓对入园的需求之间形成较大的剪刀差。

  王敬波:我很赞成这个观点,我总结现在的入园难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供给不足,虽然这几年经过发展,毛入园率正在增加,但是面对大家的需求,想上好的幼儿园还存在供给不足。第二严重失衡,尤其在一些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问题较为明显。第三一些民办园收费过高、教育质量不稳定。这可能是整个学前教育当中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

  记者:我们国家在解决入园难的问题上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庞丽娟:为了实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从2010年到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规划、投入力度都很大,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一个有里程碑性质的、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政策——即在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它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了比较高位的谋划;同时,它不仅提出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还首次明确提出学前教育“五有”的财政投入体制——预算有科目,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要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增量有倾斜,新增的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投入有比例,并且这个比例在未来三年里要明显提高;拨款有标准,要有幼儿园的生均经费标准,特别是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资助有制度,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群接受学前教育要有资助制度。这些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另外,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专门实施了面向农村的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重点扩大面向中西部农村的学前教育资源。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继续出台实施了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些综合措施影响之下,我们的学前教育相比“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前的2009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国十条”、两期三年行动计划成为撬动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力杠杆,现在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幼儿园成了农村的一道风景线。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幼儿园建起来了,但是运转不了,出现“高楼易建,一师难求”的困境。这应该如何解决?

  庞丽娟:确实,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诸多方面中,做规划、投钱都还是相对容易的,建房也是比较快的,但是相对来讲,最难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高质量的、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这些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教师匮乏问题有所缓解,但离彻底解决还有一个过程。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