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省伊川县江左镇孟家瑶世为小学教师李爱芳
李爱芳老师利用假期守校间隙在备课。通讯员 葛高远摄
李爱芳
饱满的玉米,弯了腰的谷子,绿油油的红薯秧,黄灿灿的油葵,车窗外一派丰收景象。8月4日,星期天,记者前往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江左镇孟家瑶世为小学,采访扎根山村任教30多年的女教师李爱芳。
放暑假了,学校里只有李爱芳一个老师值班,空荡荡的校园里,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965年出生的李爱芳,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上四五岁。几天前在学校挂展览板时,她不慎从桌子上摔下,右脸磕得乌青。
李爱芳是土生土长的孟家瑶村人,1980年高考落榜后,家里没钱供她复读,要强的她一边帮父亲放牛、放羊,一边复习功课。从收音机里听到的一句话“从南坡爬上顶峰的是好汉,从北坡爬上去的同样是好样的”,让她认识到除了考大学还有别的路可走。她准备贷款买一台自动上料面粉机,搞面粉加工。当她去村里盖章时,村支书赵全福知道她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恳请她留在村里当老师,教孩子们识字。
李爱芳答应了,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讲台。
那算什么学校呀?上课的土坯房原本是喂牲口的,没有操场。早上5点起床,带着孩子们在岭上跑步锻炼身体,下河洗脸,然后早读。孩子们上学要翻沟过岭。秋天里,下了晚自习,黑漆漆的夜空没有一丝光亮,乡村道路蜿蜒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走在其间就连大人也犯怵。李爱芳肩背手拉送孩子们回家,直到孩子们叫开家门,她才放心地离去。
那时,每个月十几块钱的工资是一年一清。有一年年底,村里没钱给她发工资,一位村干部指着村西一块地说:“这一亩地你种吧,抵你一年的工资。”村里人都知道,那是块“兔子都不拉屎”的地。
“真有点哭笑不得。家里孩子小,爱人在城里工作,还要教几个班的学生,我哪有什么时间去种地呀?”忆起往事,李爱芳的眼眶湿润了。她说:“那时,大家困难,村里也困难。”
“现在好了,修起了村村通道路,孩子们回家都不用我背了。”李爱芳质朴地说。路修好了,她也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
2011年5月1日,孟家瑶世为小学建成,彻底改变了孟家瑶小学的面貌。李爱芳和她的同事们、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和整洁的校园。看着新学校,李爱芳由衷地高兴,就是放假期间,每天也会到学校转转看看,打扫一下校园,修修墙上歪斜的板报,或者在办公室备备课。
几年前,李爱芳的丈夫就下岗了,家里并不富裕。李爱芳用爱撑起了孟家瑶孩子们的世界,而除了过节,她从没给自己的孩子包过一次饺子吃。
李爱芳爱孩子们,孩子们也深爱着她。李爱芳让记者看她刚刚用指甲花染过的手指甲,“这是学前班的一位小朋友特意跑到学校送给我的礼物。孩子自己染过了,觉得很漂亮,希望老师也和她一样漂亮”。她的语气里充满幸福。
屈指算来,李爱芳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31个春秋。31年如一日,她把学校视为家,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默默耕耘,辛勤奉献。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一个叫杜莹莹的学生还考上了研究生。
李爱芳用自己淳朴的爱滋养着山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善良也深深地吸引了她。她说,现在已经离不开孩子们了,教学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作为一个在小山沟守候了30多年的老师,已经很知足了。由于学校离县城远,交通不方便,很多年轻老师还是不愿到这个学校。尽管这些年她曾多次荣获乡、县级劳模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很多荣誉,也成了小学高级教师,却从没有想过要离开孟家瑶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
她说:“咱自己的孩子,如果咱都不想留下来教他们,叫别的老师怎么安心来这儿工作呢!”(记者 崔志坚 通讯员 葛高远 王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