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在这些地方他往往下了更大的功夫

2018-12-18 08:03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其二,深入论析了《实践论》的理论难点。陶德麟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中,十分注意抓住干部群众学习中容易产生困惑、出现误解的理论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作出回应和解答。在《浅释》中,他并未因追求易读易懂,而放弃或削弱对理论难点的深入论析;恰恰相反,在这些地方他往往下了更大的功夫。例如,在《实践论》中,实践概念无疑是全篇的中心概念,但也是人们不容易弄清楚的概念。这是因为,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哲学史上的许多哲学家都对实践概念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代的其他哲学思潮也有强调实践概念的,而一般的人们又往往把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睡觉也当作实践看待。正是这样,《浅释》特地提醒人们:“要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内涵及其特点。如果我们不弄清楚这个问题,而按照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解释来了解这个概念,就不能正确地把握认识依赖于实践的原理,从而也不能正确地把握全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由此出发,《浅释》用一个小节专门论析实践概念的科学内涵,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实践,在内涵上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群众的活动,在外延上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科学实验,从而对实践概念作了准确的说明。

  以通俗而准确的方式诠释毛泽东的哲学名篇《实践论》《矛盾论》,是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大贡献;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以下简称《解说》),被毛泽东赞誉为“极好”,早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典。陶德麟教授在青年时期曾长期担任李达的学术助手,对李达的有关著述和思想有着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和理解,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也由此开始向干部群众作包括讲解《实践论》在内的哲学辅导报告,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阐释方式。他的近著《〈实践论〉浅释》(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浅释》),就是他在半个多世纪里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的结晶。

  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之门的钥匙  ——陶德麟著《〈实践论〉浅释》读后

  《浅释》的这些鲜明的特点,也是该书突出的优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在21世纪的今天,若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除了着力于论述的通俗易懂、语言的喜闻乐见、风格的多姿多彩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说清讲透思想的逻辑、理论的难点、哲学的意义。当年,20多岁的艾思奇写作《大众哲学》时,就称这是一件“吃力”的工作;而今,陶德麟教授以80多岁高龄完成《〈实践论〉浅释》一书,更是如他所说感到“非常吃力”。因此,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关于对《实践论》的深刻理解,可以读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益启示,还可以读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代代相传的那种肯于“吃力”的奋斗精神。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