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高考天才,13项专利的跨国公司高管! 对话黄陈宏:“在中国、为中国”
近期,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做客人民网《对话企业家》栏目,讲述了他本人及戴尔集团,与中国改革开放“风雨同舟”的故事。
在访谈过程中,黄陈宏多次强调,回顾过去20年戴尔集团在中国取得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跟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同行。政府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叠加,成就了今天的戴尔中国。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黄陈宏赴美求学、工作十多年,拿到了13项专利,再到回国历任多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高管,在青年、中年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恢复高考:“农家娃”成为大学生
当听到恢复高考消息的时候,黄陈宏刚刚13岁。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农村里也还没有完全开始发育”。
1979年进入高考考场,15岁的黄陈宏几乎是最小的一个考生,身边比他大了10岁的考生不在少数。比其他考生幸运的是,他不仅成功考取复旦大学,考上的还是很火爆的物理专业,“农家娃”变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大学生。
“那时候大学录取率非常低,在江苏农村大概是不到1%。那时候我的英文基本一塌糊涂,根本就没学。”黄陈宏博士回忆起39年前参加高考,当年的诸多细节还历历在目。
他对当年的选择还记得特别清楚:“在学校,大家非常卖命地念书,因为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此外,他还有更单纯的初衷:“学好数理化,能够为国家做很多贡献”。
“我进入复旦以后,班上同学年龄相差很大,但大家读书都非常认真,那时我们在学校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物理学家。”黄陈宏回忆。
也就是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乔布斯的加州青年,刚刚推出了一款叫苹果Ⅱ(APPLE Ⅱ)的个人电脑,后来这款机器在80年代大规模引进到中国学校,成为像黄陈宏这样的中国学生的启蒙电脑。
“我在农村里没有听到过计算机,当第一次在复旦的实验室里,看到有一台计算机能下棋,‘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人民网访谈间,黄陈宏用手势描绘出当年的情景。
出国留学:追求更大的舞台
1987年,已经拿到了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的黄陈宏,决定离开上海去美国留学。
“多念好书,在国外学好,更好掌握一身本领,才能够更好报效祖国。”对于出国的初衷,黄陈宏跟当年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不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更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了憧憬和追求。
“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大家都很穷。刚到美国,到超级市场一看,发现什么东西都有,基础设施也很好。”黄陈宏回忆,“而现在,跟30年前相比,你会发现美国的基础设施其实已经老旧了,而中国却日新月异。”
在黄陈宏看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带来的也是个人的价值提升。“我出去求学的时候,很少讲创新,那时候我们是要把温饱解决。而现在,中国这边谈论的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手机支付,跟美国是同步甚至领先的。”
也就是黄陈宏出国的这一年,一个叫迈克尔·戴尔的年轻人,其初创公司的年收入达到了6000万美元。
刚刚到美国的黄陈宏还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跟迈克尔·戴尔先生以及戴尔公司,在中国市场“携手同行”。
入华建厂:改革开放成就戴尔中国
在美国,黄陈宏一呆就是12年,并加入北电网络(Nortel)成为一位通信工程师,拿到了13项专利。1998年,当黄陈宏带着3G通信技术回国之时,上海浦东已经从一片农村变成了浦东开发区。
也是在同一年,迈克尔·戴尔决定在中国建厂,当时他选择的城市是位于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厦门。
1998年,戴尔集团在厦门建立了在华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一直到现在,这里都是戴尔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20年的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优质服务和大力支持,让戴尔当年的选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戴尔来讲,厦门是一个非常好的立足点,后来一点一点,戴尔也变成了厦门市的一张名片。到今天为止,戴尔的产值占整个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10%-12%。双方之所以合作这么好,与厦门市的很多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想法、创新的流程都有关系。”黄陈宏说。